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请输入搜索
王明年、田尚志、郭春、李玉文编著的《公路隧道通风节能技术及地下风机房设计》对地下风机房内环境控制和防灾设计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并最终形成了地下风机房设计技术指南。
本书共分八章及一个指南:第1章绪论,第2章隧道通风井经济断面积和经济风速计算方法,第3章隧道内自然风形成机理及计算方法,第4章隧道利用自然风节能通风设计方法,第5章隧道风机优化配置技术,第6章隧道地下风机房平面布置及环境标准,第7章正常运营地下风机房污染物计算方法及控制措施,第8章火灾下地下风机房温度和烟流计算方法及防灾措施,地下风机房设计技术指南。
《公路隧道通风节能技术及地下风机房设计》以编著者王明年、田尚志、郭春、李玉文多年在隧道工程领域的研究成果为主要内容,以隧道通风节能技术及地下风机房设计方法为主线,阐述了全寿命经济性隧道通风井优选方法,明确地提出了隧道内自然风形成机理及计算方法,通过对隧道现场实测、物理模型试验及大型数值仿真计算的具体细节和成果的介绍,系统地给出了隧道利用自然风节能通风设计、隧道风机优化配置以及地下风机房正常营运和火灾情况下的设计技术。全书依托具体工程实例,对隧道通风节能技术和地下风机房设计的诸多理论与技术问题进行了剖析,对实际工程具有参考价值。
《公路隧道通风节能技术及地下风机房设计》可供从事隧道设计、施工、建设管理的工程技术人员使用,也可供高等院校隧道工程专业师生参考使用。
通风目的:通过通风改变隧道内空气的化学组成和气候条件,使之满足人员工作、车辆运行的卫生和安全要求,保证隧道正常营运。 改善隧道内空气污染途径: 1)、无公害汽车; 2)、滤毒装置还原; 3)、稀释。
根据交通运输部2014年第34号公告:JTJ 026.1-1999公路隧道通风照明设计规范 被废止,替代标准是:JTG/T D70/2-01-2014 公路隧道照明设计细则。
目的方便操作大型或远距离都是采用双控计设。
公路隧道通风节能技术研究
公路隧道通风节能技术研究 作者: 李广平, 李志远, 邢薇薇 作者单位: 李广平,李志远(中交公路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 北京市100088) , 邢薇薇(山东省滨州市公路勘察设计院 滨州市 256603) 刊名: 公路 英文刊名: Highway 年,卷(期): 2011(9) 本文链接: http://d.g.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gl201109062.aspx
长大公路隧道通风斜井地下风机房洞室瓦斯地层施工技术
白云隧道地下风机房穿越煤系地层,施工中所有平巷均存在瓦斯。介绍了白云隧道通风斜井地下风机房洞室在瓦斯地层中施工所采取的综合治理措施:超前预注浆防护、加强初支、改进通风、实施瓦斯监测等。采用上述措施最终安全、顺利地通过了瓦斯出露段,施工经验可供同类工程建设者参考。
内容简介
本书依托编著多年来在国内多条典型公路隧道通风工程的理论与工程实践,系统归纳总结了不同工法、不同类型隧道通风系统的设计思路、方法以及关键技术。书中内容涵盖了矿山法、盾构法、明挖法等多种施工工法的隧道,城市、高速公路、低等级公路等不同类型隧道,江底、湖底、山岭等不同位置隧道,双管单层、单管双层、公铁合建等多种断面形式的隧道。全书涵盖面广,内容翔实,针对性、实用性强,能对从事公路隧道通风的工程技术人员起到很好的借鉴和指导作用。
本书共分8章。第1章介绍了我国公路隧道通风系统发展、计算方法和计算参数的选取;第2章~第7章以国内典型隧道为例,详细介绍了隧道通风方案比选、分析计算、仿真模拟及模型试验;第8章介绍了国内外隧道通风系统的新技术、新工艺。 2100433B
《城市地下空间建筑设计与节能技术》是2014年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季翔、田国华。
出版时间: 2014-12-01
版次:第一版页数:147装帧:平膜勒口开本:小16开
本书正是基于科学、创新、节能、低碳的理念,从地下空间建筑的相关理论研究和历史发展过程出发,探讨了地下空间建筑的双重属性及相互关系,在提高地下空间建筑使用效率和舒适度方面进行了研究。通过对上海、北京、徐州等典型地下空间建筑设计和使用状况的调研,探索现有地下空间建筑在设计和使用上的不足。基于调研结果的真实性与广泛性,研究了城市地下轨道交通体和地下商业总体建筑设计技术、地下空间防火与安全疏散设计、地下空间通风空调系统节能技术、地下空间采光照明节能技术等,提出了相关的设计方法和技术措施,为地下空间建筑的设计和使用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 2100433B
【学员问题】地下室设计抗震问题及对策措施?
【解答】地下室如果设计不当,对整体抗震性能会产生较大影响,根据施工图审查要点,对于半地下室的埋深要求应大于地下室外地面以上的高度,才能不计其层数,总高度才能从室外地面算起。地下室的墙柱与上部结构的墙柱要协调统一。地下室顶板室内外板面标高变化处,当标高变化超过梁高范围时则形成错层,未采取措施不应作为上部结构的嵌固部位,规范明确规定作为上部结构嵌固部位的地下室楼层的顶楼盖应采用梁板结构,地下室顶板为无梁楼盖时不应作为上部结构嵌固部位。结构计算应往下算至满足嵌固端要求的地下室楼层或底板,但剪力墙底部加强区层数应从地面往上算,并应包括地下层。
存在的常见问题如:半地下室埋深不够,房屋层数包括半地下室层已达8层,层数和总高度超过要求,违反GB50011-2001第7.1.2条。地下室抗震等级为三级,而上部结构为二级,按GB50011-2001第6.1.3条地下室也应为二级等问题。
以上内容均根据学员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整理而成,供参考,如有问题请及时沟通、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