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请输入搜索
1 总则
2 术语和符号
2.1 术语
2.2 主要符号
3 管桩设计
3.1 计算
3.2 构造
4 管节制造
4.1 钢模设计与制作
4.2 原材料
4.3 混凝土技术参数
4.4 管节成型工艺
4.5 管节养护
4.6 管节质量检查
5 管桩拼接
5.1 预应力钢筋
5.2 钢绞线锚具
5.3 粘结剂技术参数
5.4 拼接张拉工艺
5.5 预留孔道压浆
6 管桩吊运、堆存和装运
6.1 场内吊运
6.2 场内堆存
6.3 装运
7 管桩质量检验
7.1 质量要求
7.2 结构性能测定
7.3 允许偏差
8 管桩沉桩
8.1 沉桩工艺选择
8.2 沉桩控制及质量标准
8.3 沉桩注意事项
附录A 常用预应力混凝土大直径管桩型号、规格和力学性能
附录B 预应力混凝土大直径管桩嵌岩施工
附录c 选锤参考资料
附录D 本规程用词用语说明
附加说明 本规程主编单位、参加单位和主要起草人名单
JTJ/T261-97条文说明
2100433B
预应力混凝土大直径管桩是“六五”国家科技攻关研究成果,在“七五”期间经过进一步的工艺改进、完善和工程实践的考验,目前预应力混凝土大直径管桩在许多大、中型港口码头工程、桥梁工程中已得到推广应用。
预应力混凝土大直径管桩采用离心、振动、辊压相结合的复合法工艺生产,这种管桩混凝土强度高,密实性好,耐锤击,它使用在海岸与海洋工程的桩柱式结构方面具有优越性,是桩基工程中一种新的桩型。在内河港口工程中预应力混凝土大直径管桩也有采用立式支模浇注混凝土的立式法工艺生产。
本规程是依据现行国家标准《港口工程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GB50158),规定的原则制订。符号和基本术语按现行国家标准《工程结构基本术语和通用符号》(GBJl32)的规定采用。
本规程共分8章24节144条和4个附录,另编附有条文说明。
本规程对预应力混凝土大直径管桩的设计、制作、沉桩等方面分别作了较为详细的规定。由于预应力混凝土大直径管桩在国内尚属新的桩型,因此还有待于进一步的完善和发展,请有关单位在使用过程中,将发现的问题和意见及时函告主编单位第三航务工程局科学研究所,以便修订时参考。
通过对混凝土中的预应力钢筋施加拉应力从而使混凝土处于受压状态。这种混凝土叫做预应力混凝土,简称PC (prestressed concrete) ,采用预应力混凝土可以改善混凝土的裂缝性能和变形性能。...
按质量计算。
桩间挖土山东省03定额是这样规定的: “桩间挖土,系指桩顶设计标高以下的挖土及设计标高以上0.5m范围内的挖土。挖土时不扣除桩体体积,相应定额项目人工、机械乘以系数1.3。” 预应力混凝土管桩,无需套...
预应力混凝土大直径管桩在北方港口工程中的应用实践
预应力大直径混凝土管桩自20世纪80年代研制成功后;在我国南方各大港口得到了推广应用,但在我国北方港口中还没有大批量使用的先例。东营港扩建工程在北方港口首次大批量使用,通过进行大管桩抗冻、试桩等试验,沉桩获得成功。
预应力混凝土大直径管桩基础与朱家尖海峡大桥
预应力混凝土大直径管桩基础与朱家尖海峡大桥
内容简介
本规程是在总结国内外港口工程嵌岩桩的设计与施工经验,开展专题研究,并吸收国内外科研成果的基础上制定的。本规程的主要内容包括港口工程嵌岩桩的承载力确定、结构设计、施工工艺、施工质量控制和载荷试验等。本规程根据现行国家标准《港口工程结构可靠度统一标准》(GBJ50158)的规定制定。在执行本规程时,尚应与现行行业标准《港口工程荷载规范》(JTJ215),《港口工程桩基规范》(JTJ254)和《高桩码头设计与施工规范》(JTJ291)等有关规范配套使用。 本规程共分8章25节和6个附录,并附条文说明。2100433B
《预应力混凝土管桩设计施工及应用实例》主要依据新颁布的“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 94-2008)及各省出版的预应力混凝土管桩技术规程,介绍预应力混凝土管桩标准、深圳宝安预应力混凝土管桩试验研究成果、基础的岩土勘察、管桩基础设计、桩的承载力及桩基变刚度调平设计、沉桩方法及设备、管桩基础施工,工程质量检验,常见质量弊病分析与防治、管桩的应用领域和工程应用实例等内容。《预应力混凝土管桩设计施工及应用实例》可供设计施工工程技术人员在推广、应用预应力管桩技术中参考,也可供高等院校教师和研究生在工作中参考。
《现浇混凝土大直径管桩复合地基书籍与施工》汇集了著者等人近年来关于PCC桩及其复合地基设计、施工和质量检测的研究成果,对国家行业标准《现浇混凝土大直径管桩复合地基技术规程》(JGJ/T 213—2010)的实施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并且有利于促进该项新技术的应用发展和岩土工程学科进步。
刘汉龙(1964-),江苏高邮人,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创新团队负责人。1986年浙江大学本科毕业,1994年在河海大学获博士学位,1997年日本国立港湾技术研究所博士后出站。主要从事岩土力学与堤坝工程领域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在高速公路与高速铁路软基处理、高土石坝与堤防工程抗震减灾研究等方面取得创新性成果,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1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各l项,省部级科学技术奖一等奖4项、二等奖5项。获国家授权专利38项,软件著作权5项。发表SCI、EI检索论文156篇,出版专著3部,主编国家标准和国家行业标准各一部。是第十六次黄文熙讲座报告人。
1980年,湖南宁乡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