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请输入搜索
近年来随着干旱地区苜蓿种植面积的迅速扩大,大型中心支轴式喷灌机的应用十分普遍。干旱地区气候干燥,蒸发强烈,水资源极为短缺,如何提高苜蓿种植区喷灌水分利用效率是这一地区苜蓿生产的关键。论文研究了喷灌条件下紫花苜蓿冠层水量蒸发飘散损失过程和喷头水量分布,提出了喷灌水汽分布及苜蓿冠层喷灌水分截留模型,设计制作了水汽分布和喷灌截留观测装置,用试验结果对模型进行了验证,基于田间喷灌水量分布的模拟试验,比较了两类中心支轴式喷灌机常用喷头的喷洒水量分布特征,提出了单喷头水量分布模型。这些结果对于揭示喷灌过程中水的飘散损失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同时对苜蓿生产中针对大型喷灌机提高水的利用效率也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2100433B
近年来,随着全社会对畜产品安全的关注,作为优质饲草作物的紫花苜蓿种植面积急剧扩大,尤其在干旱、半干旱适宜苜蓿种植的地区,配套大型时针式喷灌机的苜蓿种植面积发展迅速。但是,干旱地区发展苜蓿种植的最大障碍就是水资源极为短缺。为此,研究干旱条件下紫花苜蓿喷灌过程中的水量损失及其变化过程,找出基于控制水量损失的苜蓿节水灌溉技术,对于干旱区水资源的有效利用以及干旱地区紫花苜蓿生产都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本项研究针对干旱地区紫花苜蓿喷灌过程中发生的水汽飘散、植物截留以及截留水分蒸发等水量损失过程,探讨这些水量损失发生的机制及其与苜蓿生长的关系,研究基于减少喷灌过程中水量损失的节水灌溉技术,为干旱地区紫花苜蓿节水灌溉提供适用的理论和技术。
大庆地区紫花苜蓿叶部病害调查和病原菌鉴定
通过2011年、2012年两年时间的田间调查和室内病原菌鉴定,明确了大庆地区紫花苜蓿病害的发生种类、分布和危害程度。目前,在生产中大面积发生且危害较重主要病害为花叶病、褐斑病、霜霉病、炭疽病和斑枯病;锈病、灰星病和轮纹病病害危害虽较轻,但流行的潜在危险较大,一旦外界条件成熟,可能会在本地区大范围内发生病害,也需要采取预防措施。新增的病害有苜蓿霉斑病(尾孢叶斑病)、苜蓿炭疽病、苜蓿轮斑病、苜蓿灰星病。
喷灌技术创始于19世纪末,在美国和俄国首先使用了固定式的自压管道喷灌系统。
1913~1920年间出现了简易的喷灌车,用于草地、菜园、苗圃和果园等。
苏联于1922年研制出自动旋转喷头和远射程喷灌装置,30年代制成了双悬臂式喷灌机和塑料管道。
至40年代,摇臂式喷头和快速接头,以及铝合金管开始出现,端拖式和滚移式喷灌机在美国得到应用。
50年代美国又研制和生产了水力驱动型圆形喷灌机。
60年代研制成电力驱动型圆形喷灌机,同时出现了聚乙烯半软管和钢索绞盘式喷灌机;60年代末研制成平移式喷灌机;70年代初研制成同步脉冲固定式喷灌系统。
70年代末美国已生产电力驱动的全自动化平移式喷灌机,并发展耗能少的低压喷灌机。
中国于50年代初开始,在一些大城市郊区的蔬菜地发展固定式喷灌系统。70年代初研制了小型喷灌机(人工降雨机)和旋转式喷头。1978年完成了摇臂式喷头和喷灌泵两个系列产品的研制和生产,还先后研制成轻型、小型、中型和大型喷灌机,此后,全射流喷头和时针式(圆形)、平移式、绞盘式和滚移式喷灌机又研制成功,同时低压喷头和微型喷头也相继出现。
本词条由“科普中国”科学百科词条编写与应用工作项目 审核 。
兴建水库后,因改变河流天然状态、库内外水力关系所引起的水量额外损失。
《喷灌技术研究与实践》为水利部、中国农业科学院农田灌溉研究所建所五十年来灌水技术研究室在喷灌方面发表的研究论文精选。全书共分五篇。第一篇为水力性能及参数实验;第二篇为恒压喷灌技术;第三篇为关于设备研制与开发;第四篇为喷灌规划没计与生产应用;第五篇为从喷灌发展宏宏决策方面,提出的有关喷灌发展对策及发展战略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