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请输入搜索
1 粉细砂概述
1.1 粉细砂的基本性质
1.1.1 粉细砂的粒径
1.1.2 天然含水率
1.1.3 重度
1.1.4 孔隙比
1.2 粉细砂的工程性质
1.2.1 颗粒级配的影响
1.2.2 细粒含量的影响
1.2.3 含不同粘土矿物的水敏性
1.2.4 初始固结应力的影响
1.2.5 不同结构的动弹模与动弹应变
参考文献
2 浅埋暗挖法注浆加固技术
2.1 粉细砂地层注浆加固机理
2.1.1 可注性理论
2.1.2 浆液的流变性
2.2 浆液的选择
2.2.1 注浆选材原则
2.2.2 浆液的选择要求
2.2.3 浆液的性能分析
2.3 粉细砂地层中注浆参数的确定
2.3.1 水灰比对注浆的影响
2.3.2 小导管参数的确定
2.3.3 浆液的用量计算
2.3.4 注浆加固带厚度的确定
2.3.5 柱状扩散的时间、半径及孔距
2.3.6 注浆孔的位置及半径确定
2.3.7 注浆压力的确定
2.4 超前支护注浆加固
2.4.1 超前支护的适用范围
2.4.2 超前支护技术的评价分析
2.4.3 超前小导管注浆
2.4.4 管棚超前注浆支护
2.4.5 水平旋喷注浆支护
参考文献
3 注浆效果的检验与评价
3.1 注浆效果的评价标准
3.2 注浆效果检查方法
3.2.1 p—Q—t曲线法
3.2.2 注浆量分布特征法
3.2.3 浆液充填率反算法
3.2.4 涌水量对比法
3.2.5 渗透系数测定法
3.2.6 力学指标测试法
3.2.7 PST法
3.2.8 检查孔法
3.2.9 开挖取样法
3.2.10 变位推测法
3.2.11 物探法
参考文献
《粉细砂地层浅埋暗挖法注浆加固技术指南》由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
叶英,博士,教授级高工,北京市市政工程研究院硕士生导师,山东大学、中南大学兼职博士生导师,北京市市政工程研究院副院长兼地下工程建设预报预警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主任,北京市级命名的职工创新工作室负责人。负责的省重点工程建设项目获国家鲁班奖1项;负责的科研项目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4项。拥有专利17项,国家级工法1项;独著4部,参编著作2部;以第一作者发表主要论文40余篇。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不一样,浅埋暗挖的概念更大些。浅埋暗挖和深埋暗挖是埋深不同,相对于明挖,沉井的施工方法;矿山法属于暗挖工法的一种,以前用于矿山巷道开挖的一种方法,暗挖工法中还有新奥法、新意法、盾构法等等。
矿山法【mine tunnelling method】指的是用开挖地下坑道的作业方式修建隧道的施工方法。 矿山法是一种传统的施工方法。它的基本原理是,隧道开挖后受爆破影响,造成岩体破裂形成松弛状态,随...
浅埋暗挖法隧道综合加固施工技术
沈海复线高速公路铜岩隧道从生态环保角度出发,采用浅埋暗挖法进行施工,为此,采用河沟改移、地表注浆、长管棚等综合技术进行加固并在施工中加强监控量测,取得良好工程效果,为类似复杂隧道施工提供借鉴。
浅谈浅埋暗挖法隧道施工
近年来,浅埋暗挖法在隧道施工中得到了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研究其相关课题有着重要意义。本文首先从浅埋暗挖
研究和测制地层剖面的工作是地层工作的基础。剖面的选择、剖面的观察和测制、剖面资料的整理,研究是这项工作的三个重要环节。
测量和编制地质剖面图是开展区域地层、地质构造、古生物演化、古地理演变以及矿产地质等基础地质调查研究的重要手段。地质剖面按照研究对象与内容的不同,可分为地层剖面、构造剖面、侵入岩剖面、第四纪地质地貌剖面等。虽然不同类型的地质剖面在选址及观察描述的着重点上有较大的差别,但是测制的一般方法与步骤是类同的。本章以地层剖面为主兼顾其他类型剖面进行介绍,期待同学们能够更多地掌握测制剖面的一般方法与要求,使得在以后的工作中能够做到举一反三,灵活地处理地层剖面上的各种地质问题。 地质剖面的测制过程一般分为剖面选址、施测、综合整理等三个步骤。其中编制剖面图与柱状网和编写剖面小结是综合整理的主要工作内容。
每个地层单位都有特定的岩相、厚度、古生物化石和接触关系等特征,虽然这些特征的空间变化是普遍存在的,但是依据课题的调查研究精度,往往能划出一定的区域范围,认为它们在这一范围内只有量的微小变化而没有质的变化,这种区域被称为地层分区。一般地,不同的地层分区应当各自布置一条或几条剖面来描述其中的地层单元。这些剖面应选择在露头连续,层序完整,构造简单,接触关系清楚,化石丰富,岩相组合和地层厚度具有代表性的地段,尽量避开构造带、深成岩体接触带及地形复杂的地段。剖面线应尽量垂直地层走向布置。
类似地,其他类型地质剖面的选址,应当在不同的地质分区里分别布置剖面,选择露头连续,地质单元完整,现象丰富,接触关系清楚,在区域内具有良好代表性的地段。并且尽量避开干扰因素较大的区域,剖面线尽量垂直接触界线,穿越更多的地质单元。
浅埋暗挖法是在距离地表较近的地下进行各种类型地下洞室暗挖施工的一种方法。继1984年王梦恕院士在军都山隧道黄土段试验成功的基础上,又于1986年在具有开拓性、风险性、复杂性的北京复兴门地铁折返线工程中应用,在拆迁少、不扰民、不破坏环境下获得成功。同时,结合中国特点及水文地质系统,创造了小导管超前支护技术、8字型网构钢拱架设计、制造技术、正台阶环形开挖留核心土施工技术和变位进行反分析计算的方法,提出了“管超前、严注浆、短开挖、强支护、快封闭、勤量测” 18字方针,突出时空效应对防塌的重要作用,提出在软弱地层快速施工的理念。由此形成了浅埋暗挖法,创立了适用于软弱地层的地下工程设计、施工方法。
确立磁性地层极性单位,是磁性地层工作的基本内容。磁性地层极性单位的基本术语,是磁性地层极性带,其顶与底均以极性倒转面或极性倒转带为界线。通常,磁性地层极性单位有3种基本型式:①具有整体单一的极性方向的地层;②具有正向与负向交替变化的地层;③主要是正向或负向,其间又具有次一级的相反极性的地层。依照它们在地层剖面中的范围和重要性,磁性地层极性单位可以分成不同的级别,如极性微带,极性亚带、极性带、极性超带和极性巨带等(见表)。 磁性地层学
根据《国际地层指南》要求,确立一套极性单位必须提供如下的资料:①提议的名称及其定义;②极性单位的种类和级别;③历史背景;④层型及其他参考标准;⑤极性单位在典型地点的描述与分布范围;⑥区域概貌;⑦与其他一些单位对比;⑧地质年龄;⑨根据钻孔资料所要确立的极性单位特征;⑩必要的参考文献。
地质时期中已公认的极性超时(或超带),按其时间由晚到早的顺序共有:KTQ-M,白垩纪-第三纪-第四纪混合极性超时(或超带);K-N,白垩纪正向极性超时(或超带);JK-M,侏罗纪-白垩纪混合极性超时(或超带);PTr-M二叠纪-三叠纪混合极性超时(或超带);CP-R,石炭纪-二叠纪负向极性超时(或超带);C-M,石炭纪混合极性超时(或超带)2100433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