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请输入搜索
反应沉淀池,如果自来水厂的水源是河水等比较浑浊的水,在水进入自来水厂之后还需要一个静置沉淀的过程。
过滤池的作用就是把上一步骤中已经沉淀出来的杂质,和一些颗粒比较小的杂质从水中过滤出来,使水得到进一步的净化。这个过程中也只发生了物理变化。
在一般的自来水厂中,(有些自来水厂的水源是水库,由于水在水库中已经经过了静置沉淀的过程,所以在进入自来水厂之后无需再次静置沉淀。如果自来水厂的水源是河水等比较浑浊的水,在水进入自来水厂之后还需要一个静置沉淀的过程)用来净化水的过程主要有:加絮凝剂——反应沉淀池——过滤池——活性炭吸附池——清水池——投药消毒——配水泵——用户。
废水中的中重金属离子、碱土金属(钙、镁)、某些非重金属(砷、氟、硫、硼)采用化学沉淀处理过程去除。 化学沉淀工艺过程:投加化学沉淀剂;固液分离;泥渣处理和回收利用。
400m3/h反应沉淀池、斜管沉淀池、反冲洗虹吸滤池的投资与工程量
晕,这个是当前净化池的最先进的工艺,结构不是你说的有点复杂,而是极其的复杂,在有,这个不是水利工程,是土建工程,我就干过1个和你所说的有些类似的净化池,只是你要建设的是在山上或有高差的地方,我干的是在...
一体化反应沉淀池是斜板沉淀池吗?两者有什么区别?各位帮帮忙,急用
一独立,一综合的!
混凝反应池和沉淀池设计
一、 混凝反应池 1.混凝剂投加方法 选用湿法投加,适于各种形式的混凝剂,易于调节。采用重力投配装置,操 作方法简单,混凝剂在溶药箱内溶解后直接将溶液投入管中。 2. 平流式隔板反应槽 由于对场地使用没有限制, 故混凝反应池采用平流式隔板反应池, 该池反应 效果好,构造简单,施工方便。絮凝体形成的适宜流速为 15-30cm/s,时间 为 15-30min左右。 取流速为 20cm/s,停留时间为 T=15min=900s,Q=0.012m3/s,则反应池容积 为 V = 8.10900012.0Qt (m3) 取水深为 h = 0.5 m,则反应槽面积为 S = V/h = 10.8/0.5 =21.6 (m2) 分 6个廊道,则每个廊道面积为 S1 = S/6 =21.6/6 = 3.6 (m2) 取廊道宽为 0.6m,则长为 6m 。 六、竖流沉淀池 1. 设计参数设定 设计 2座竖流
反应池与沉淀池合建的设计与施工要点
为节省占地和投资,广东四会市某小型供水厂扩建工程将反应池与沉淀池进行了合建。重点介绍了斜管沉淀池的设计参数以及设计、施工所遇问题的解决办法。
在混凝剂的作用下,使废水中的胶体和细微悬浮物凝聚成絮凝体,然后予以分离除去的水处理法。混凝沉淀法在水处理中的应用是非常广泛的,它既可以降低原水的浊度、色度等水质的感观指标,又可以去除多种有毒有害污染物。
2.1 絮凝反应池池型及特点
型式 |
优缺点 |
使用条件 |
|||||||
隔板絮凝池 |
往复式 |
优点:絮凝效果好,构造简单,施工方便。 缺点:容积较大,水头损失较大,转折处絮粒易破碎, |
出水流量分配不易均匀。 |
水量大于30000m/d的水厂,水量变动小 |
|||||
回转式 |
优点:絮凝效果好,水头损失较小,构造简单,施工方便。 缺点:出口处易积泥, |
出水流量分配不易均匀。 |
水量大于30000m/d的水厂,水量变动小 |
,适用于旧池改建和扩建 |
|||||
旋流絮凝池 |
优点:容积小,水头损失较小。 缺点:池子较深,地下水位高处施工较困难,絮凝效果较差。 |
一般适用中小型水厂 |
|||||||
涡流絮凝池 |
优点:絮凝时间短,容积小,造价较低。 缺点:池子较深,锥底施工较困难,絮凝效果较差。 |
水量小于30000m/d的水厂 |
|||||||
折板絮凝池 |
优点:絮凝时间短,容积小,絮凝效果好。 缺点:造价高。 |
水量变化不大的水厂 |
|||||||
穿孔旋流絮凝池 |
优点:构造简单,施工方便。 缺点:絮凝效果差。 |
水量变化不大的水厂 |
|||||||
机械絮凝池 |
优点:絮凝效果好,水头损失较小,可适应水质、水量的变化。 缺点:需机械设备和经常维修。 |
大小水量均适用,并适应水量变动较大的水厂 |
2.2 隔板絮凝池设计要点
(1) 絮凝时间一般宜为20~30min;
(2) 絮凝池廊道的流速,应按由大到小渐变进行设计,起端流速宜为0.5~0.6m/s,末端流速宜为0.2~0.3m/s;
(3) 隔板间净距宜大于0.5m。
2.3 机械絮凝池设计要点
(1)絮凝时间宜为15~20min;
(2)池内设3~4挡搅拌机;
(3)搅拌机的转速应根据浆板边缘处的线速度通过计算确定,线速度宜自第一档的0.5m/s逐渐变小至末档的0.2m/s;
(4)池内宜设防止水体短流的设施。
2.4 折板絮凝池设计要点
(1)絮凝时间一般宜为12~20min;
(2)絮凝过程中的速度应逐段降低,分段数不宜少于三段,各段的流速可分别为:
第一段:0.25~0.35 m/s;
第二段:0.15~0.25 m/s;
第三段:0.10~0.15 m/s;
(3)折板夹角采用90°~120°;
(4)第三段宜采用直板。
2.5 栅条(网格)絮凝池设计要点
(1)絮凝池宜设计成多格竖流式;
(2)絮凝时间一般宜为12~20min,用于处理低温低浊水时,絮凝时间可适当延长。
(3)絮凝池竖井流速、过栅(过网)和过孔流速应逐段递减,分段数宜分三段,流速分别为:
竖井平均流速:前段和中段0.14~0.12m/s,末段0.14~0.10m/s;
过栅(过网)流速:前段0.30~0.25m/s,中段0.25~0.22m/s;
竖井之间孔洞流速:前段0.30~0.20m/s,中段0.20~0.15m/s,末段0.14~0.10m/s。
(4)絮凝池宜布置成2组或多组并联形式。
(5)絮凝池内应有排泥设施。
平流理想沉淀池示意图如右图1所示。从点A进入的颗粒,他们的运动轨迹,是水平流速v和颗粒沉速u的矢量和,这些颗粒中必存在着某一粒径的颗粒,其沉速为u0,刚好能沉到池底 。
u0=Q/A=q
式中:u0—临界颗粒沉速,m/s;
Q—进水流量,m3/s;
A—水面面积,m2;
q—表面负荷或过流率,表示单位沉淀池表面积在单位时间内所能处理的水量,m3/(m2·s)或m3/(m2·h)。
当ut≥u0时,无论进口处于什么位置,颗粒都可在D点前沉淀,见轨迹I所代表的颗粒;
当ut〈u0时,只能部分除去,视该颗粒进入沉淀池的位置而定,若处在靠近水面处,则不能被除去,见轨迹II实线所代表的颗粒;若处于靠近池底的位置,就能被去除,见轨迹II虚线所代表的颗粒 。
沉速为ut颗粒的去除率η为: η=ut/q
由该去除率公式可知,平流理想沉淀池的去除率仅取决于表面水力负荷q及颗粒沉速u0,而与沉淀时间t无关。
圆形理想沉淀池有辐流与竖流两种,如右图2所示。
辐流理想沉淀池去除率为:
η=(100-P0)
竖流理想沉淀池去除率为:
η=(100-P0)
式中:P0—剩余量,不能沉淀去除颗粒的重量与全部颗粒的重量之比;
ut—某颗粒的沉速,m/s。
由于实际沉淀池在池深与池宽方向都存在着水流分布不均匀的问题;以及由于污水温差、风力、水流与池壁之间的摩擦阻力等原因造成紊流,使实际沉淀池的去除率低于理想沉淀池。因此在应用静置沉降试验时,应加以修正。通常可取
q=
t=(1.5-2.0)t0
式中:q, t—分别为沉淀池的设计过流率和设计沉淀时间;
u0,t0 —分别为沉降试验所得到的应去除的最小颗粒沉速和沉降时间。2100433B
按照池内水流方向的不同,初次沉淀池可分为平流式沉淀池、竖流式沉淀池、辐流式沉淀池和斜板斜管沉淀池。
平流式沉淀池
平流式沉淀池的工作原理与平流式沉沙池类似,池形呈长方形,由进水装置、出水装置、沉淀区、缓冲区、污泥区及排泥装置等组成。废水从平流式沉淀池的一端进人,从另一端流出,水流在池内做水平运动,池平面形状呈长方形,可以是单格或多格串联。池的进口端底部设污泥斗,贮存沉积下来的污泥。
进水区的作用是使人流废水均匀分布在进水截面上, 一般做法是控制人流流速并通过穿孔墙外加挡板布水。当进水穿孔墙为侧面穿孔时,挡板宜为竖向;当进水穿孔槽为底部穿孔时,挡板宜为横向,大致在1/2 池深处。
出口区一般采用溢流堪,以防止池内大块漂浮物流出,堪前应加设挡板。溢流堪的设置对池内水流的均匀分布影响极大,为了确保池内水流的均匀,应尽可能减少单位堪长的过流量,以减少池内向出口方向流动的行进流速。溢流堪大多采用锯齿形堪,采用钢板制成,易于加工及安装,出水比平堪均匀。为适应水流的变化或掏筑物的不均匀沉降,在堪口处需设置使堪板能上下移动的调整装置。影响平流式沉淀池沉淀效果的因素有:
( 1 )进水的惯性作用;
(2 )出水堪产生的水流抽吸;
(3 )较冷或较重的进水产生的异重流;
(4 )风浪引起的短流;
(5 )池内存在的导流壁和刮泥设施等。
竖流式沉淀池
竖流式沉淀池一般由进水管、集水槽、中心管、反射板、出水管和排泥管组成,废水从进水管进入沉淀池的中心管,并从中心管的下部流出,经过反射板的阻拦向四周均匀分布,沿沉淀区的整个断面上升,处理后的废水由四周集水槽收集,然后自出水管排出。集水槽一般采用自由堪或三角形锯齿堰。为了避免漂浮物溢出池外,应在水面设置挡板。
竖流式沉淀池水流方向与颗粒沉淀方向相反,其截留速度与水流上升速度相等。当悬浮物发生自由沉淀时,其沉淀效果比在平流式沉淀池低很多;当悬浮物具有絮凝性时,则上升的小颗粒与下沉的大颗粒之间相互接触、碰撞而絮凝,使悬浮物粒径增大,沉速加快;另一方面,沉降速度等于水流上升速度的悬浮物将在池中形成一个悬浮层,对上升的小颗粒形成拦截和过滤的作用,因而沉淀效率将比平流式沉淀池更高。
辐流式沉淀池
辐流式沉淀池亦称辐射式沉淀池,一般为较大的圆池,直径一般为20 ~30m ,最大直径可达100m 。池的进、出口布置基本上与竖流池相同,进口在中央,出口在周围。但池径与池深之比,辐流池比竖流池大许多倍。水流在池中呈水平方向向四周辐射流,由于过水断面面积不断变大,故池中的水流速度从池中心向池四周逐渐减慢。
辐流式沉淀池大多采用机械刮泥,尤其是在池直径大于20m 时,几乎都用机械刮泥。刮泥机将全池的沉积污泥收集到中心泥斗,再借静压力或污泥泵排除。刮泥机一般都采用精架结构,绕中心旋转,刮泥刀安装在析架上,可中心驱动或周边驱动。
斜板斜管沉淀池
从理性沉淀池的特性分析可知,沉淀池的处理效率仅与颗粒沉淀速度和表面负荷有关,与池的深度无关。因此,若将沉淀池分为n 层浅池,每个浅池的流量和深度减少为原流量和池深的1/n ,但每个浅池表面积仍然与沉淀池的表面积相等,因此临界沉速减少为原本的1/π ,沉淀效率大大提高, n 个浅池的总处理能力提高为原来的n 倍。斜板斜管沉淀池就是根据理想沉淀池原理,在沉淀池中加设斜板或蜂宵斜管以提高沉淀效率的一种新型沉淀池,它由斜板(管)沉淀区、进水配水区、清水出水区、缓冲区和污泥区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