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请输入搜索
耳叶凤仙花(学名:Impatiens delavayi Franch),凤仙花科凤仙花属一年生草本植物,高可达40厘米。茎细弱,叶互生,宽卵形或卵状圆形,无毛。总花梗纤细,生于茎枝上部叶腋,苞片宿存。花较大,淡紫红色或污黄色;唇瓣囊状,种子褐色椭圆状长圆形,7-9月开花。
产中国云南、四川西南部、西藏东南部。生于山麓、溪边、山沟水边或冷杉林或高山栎林下,该种极易成活,该花花形奇特,花如其名。开花时间长,古代即已经关注其观赏价值。
《广群芳谱》中亦云“人家多种之,极易生。二月下子,随时可再种。即冬月严寒,种之火炕,亦生苗”。其果实很特别,成熟果实稍遇外力便弹裂开来。喷洒出去的种子,散落于周围,第二年就会长出一颗一颗的凤仙花,以此“扩充地盘”延续后代。
播种一般在3月至4月进行,如果是在“国庆节”观花,则在6月至7月播种。
准备好播种用土,将种子撒在土壤表面,覆盖一层薄土后,再喷水保湿,然后放在无直射阳光处,注意浇水,勿使土壤干燥,浇水时不要将种子冲出来。
约过7天至10天,种子陆续发芽出苗,应避免烈日暴晒,经常浇水,以保持土壤湿润。当凤仙花小过于拥挤时进行间苗,使其茁壮生长。
当小苗长出3片至4片真叶时分苗定植,分苗时应带宿土,栽后放在阴凉处进行缓苗。缓苗后放在良好、光照充足处养护,保持土壤湿润而不积水,每10天施一次腐熟的薄肥。
如此经过50天至60天,凤仙花就会绽放出娇美的花朵。
一年生草本,高30-40厘米。茎细弱,直立,分枝或不分枝,全株无毛。
叶互生,下部和中部叶具柄,宽卵形或卵状圆形,长3-5厘米,宽1-2厘米,薄膜质,顶端钝;基部急狭成长2-3厘米的细柄,上部叶无柄或近无柄,长圆形,基部心形,稍抱茎,边缘有粗圆齿,齿间有小刚毛,侧脉4-6对,无毛。
总花梗纤细,长2-3厘米,生于茎枝上部叶腋,具1-5花;花梗细短,花下部仅有1卵形的苞片;苞片宿存。花较大,长约2-3厘米,淡紫红色或污黄色;侧生萼片2,斜卵形或卵圆形,顶端尖、不等侧;旗瓣圆形,兜状,背面中肋圆钝;翼旗基部楔形,基部裂片小近方形,上部裂片大,斧形,急尖,背面具大小耳;唇瓣囊状,基部急狭成内弯的短距,距端2浅裂花药钝。
蒴果线形,长3-4厘米。种子椭圆状长圆形,褐色,具瘤状突起。花期7-9月。
产中国云南(宁蒗、洱源、大理、丽江、中甸、德钦、维西、贡山、昭通等)、四川西南部(木里、稻城、乡城、盐源、甘洛、冕宁、会理)、西藏东南部(察隅)。
生于山麓、溪边、山沟水边或冷杉林或高山栎林下,海拔3400-4200米。模式标本采自云南洱源。
斑点病
为害症状:斑点病主要为害叶片。初生黄色小斑点,渐向四周扩展为圆形病斑,大小2~5mm。后病斑中央呈浅褐色或灰白色,边缘褐色略隆起,—亡生黑色小粒点,即病原菌分生孢子器。病菌如从叶尖或叶缘侵入,致叶尖枯死,叶缘焦灼。
发病特点:病菌以分生孢子器在病残体上越冬,翌年条件适宜时,产生分生孢子借气流和雨水传播,进行初侵染和再侵染。
防治方法:⑴及时清除病落叶。⑵必要时喷洒40%百菌清悬浮剂500倍液或80%喷克可湿性粉剂600倍液、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
中国石灰岩专性凤仙花叶表皮特征及其分类学意义
通过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技术对中国产的8种凤仙花科植物叶表皮微形态特征进行了实验研究,其中6种产于石灰岩地区,另外2种作为对照。结果表明,中国石灰岩地区的6种凤仙花的叶表皮微形态上、下表皮差异明显,上表皮细胞为不规则形和多边形,一般不具气孔器;下表皮细胞均为不规则形,均具气孔器,气孔器多为不等型。上、下表皮细胞形状、垂周壁式样、气孔器及其类型、气孔密度、气孔指数及气孔长宽比等性状均可作为分类学的佐证。前人研究中提及气孔的保卫细胞两极具"T"型加厚这一性状不稳定,不应作为分类处理的证据。
施用污泥堆肥对凤仙花生长和土壤的影响
以金华市某污水处理厂污泥为研究对象,研究污泥堆肥对凤仙花生长及土壤的影响。结果表明,污泥堆肥不同处理与对照相比,污泥堆肥60%+园土20%+炉渣20%,施用效果最好。污泥土地利用提高了土壤中N、P及有机质含量,土壤理化性质有明显改善,但同时也增加了土壤中Cd元素的含量,土壤Pb、Cu、Zn含量变化甚微。
属中文名:耳叶苔属
属拼音名:eryetaishu
属拉丁名:Frullania
阿氏耳叶苔
凹瓣耳叶苔
凹叶达呼里耳叶苔
巴兰耳叶苔
粗萼耳叶苔
脆叶耳叶苔
淡色耳叶苔
东亚耳叶苔
兜瓣耳叶苔
多褶耳叶苔
耳基陕西耳叶苔
耳叶苔属
格氏耳叶苔
钩瓣耳叶苔
厚角耳叶苔
喙瓣耳叶苔
尖叶耳叶苔
崛川耳叶苔
卡氏耳叶苔
盔瓣耳叶苔
列胞欧耳叶苔
裂瓣耳叶苔
绿耳叶苔
密瓣耳叶苔
南亚耳叶苔
尼泊尔耳叶苔
拟耳叶苔
欧耳叶苔
青山耳叶苔
全缘耳叶苔
日本全缘耳叶苔
陕西耳叶苔
石生耳叶苔
台北耳叶苔
台湾耳叶苔
西南耳叶苔
纤枝耳叶苔
小囊耳叶苔
小叶耳叶苔
楔形耳叶苔
原瓣耳叶苔
圆瓣耳叶苔
远东耳叶苔
云南耳叶苔
中华耳叶苔
皱叶耳叶苔
耳叶杜鹃花大,漏斗形,银白色,有香味,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可以植于庭园中假山上、疏林下、溪边或山坡上及潮湿地。
灌木或小乔木,高约6米,无毛;枝圆柱形,干后褐色
叶长10-23厘米,宽5.5-9厘米,顶端短渐尖,基部耳形,干后上面呈褐色,下面颜色略淡;中脉在上面凹陷,侧脉每边10-13条,明显;托叶长7-8毫米,阔卵形,顶部骤然收狭成一芒尖。
花宽约6-15厘米,连同总花梗长3-5厘米,近基部有时具长3厘米不发育的叶,第3次分枝两侧的花梗具关节,长2-3毫米,中央的无花梗,有线状披针形、长仅1毫米的小苞片;花萼长2-2.5毫米,萼檐裂片比萼管稍短;花冠紫红色,开放时冠管长2-3厘米,喉部无毛,裂片扩展,倒披针形,长约7毫米,宽3-3.5毫米,顶端急尖;花药微突出冠管外,长约3毫米,花丝短。
果球形,直径6-8毫米,干后褐色,顶部冠以残留的萼檐裂片。花期5-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