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请输入搜索
学院师资力量雄厚,拥有一支毕业于哈佛大学、牛津大学、剑桥大学、加州大学等世界知名大学的学者领衔的国际化师资队伍,其中教授29人,研究员3人,副教授、副研究员和高级工程师28人。学院汇聚了一批国家级、省部级杰出人才,其中青年拔尖人才计划入选者1人,全球高被引科学家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4人,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1人,占专任教师比例超过30%。
学院依托我校高水平学科平台和校企合作平台,如“电子薄膜与集成器件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电磁辐射控制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微波材料与器件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应用化学中心”、“电子科大-国珈星际先进锂电池联合实验室”、“电子科大-绿然科技集团电动汽车工程中心”等,建设以电子信息 材料、化学和能源为特色的学科平台,目标是建成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新型学院。
学院拥有材料科学与工程和化学工程与技术两个一级学科,均有20年以上悠久的办学历史和良好的成果积累,特色鲜明,优势突出。近几年瞄准国际前沿与电子信息产业重大需求,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并举,材料和化学两个学科都已进入国际ESI全球排名前1%,并取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多项代表性业绩。
学院现有新能源材料与器件和应用化学两个本科专业,拥有国家电子材料与器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新能源与智能电网省级教学示范中心,其中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入选国家级特色专业和四川省“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应用化学专业入选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近四年学院获得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三等奖1项,国家/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精品视频公开课6门,为国家培养一批优秀的材料、化学、新能源行业领军人才 。
按照学校推进“新的办学结构改革”总体战略部署,2018年1月,由原微电子与固体电子学院(示范性微电子学院)和原能源科学与工程学院的材料、化学和能源等相关学科合并成立材料与能源学院。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信息科技学院 校高度重视教学质量和应用能力培养,多年来,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大学生“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等多项竞赛中屡创佳绩。在广西工科高校数学统考、非计算机专业等级...
学 院 名 称 院系专业设置 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 通信工程 网络工程 信息工程 电子工程学院 电子信息工程 信息对抗技术 电磁场与无线技术 微电子与固体电子学院 微电子技术 固体电子工程 应用化学 集...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没有建筑学 广西区内广西大学的建筑学还可以,其它都不行,没听说有桂林理工大学,有个桂林工学院和广西工学院,前者好像有建筑学,不过不怎么样,因为桂林工学院原来是叫桂林地质学校,是搞地质的...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电子工程学院简介
教学与实验 提高电信专业学生查找故障能力的思考 Electronic Sci1& Tech1 /Feb115, 2009 质可由学生任意选择 , 不要限定 , 以免影响学生 的独立思考 , 老师的作用转变为指导、监督、 评判 ; (2)走出实验室 , 参与实际故障的查找。比如 校内电话网 , 现有近 200部电话在使用 , 时常有故 障发生 , 让学生亲自查找 , 是最好的实践教学 , 也可在电话网中人为设备一些故障来检验学生查 找能力 , 这不仅能增强学生对电话网的认识 , 更 主要是实地演练能力的提高 ; (3)开辟第二课堂。由于受实训、演练课时限 制 , 不能满足技能训练的需要 , 而故障查找能力 的培养需要时间的保证。因此 , 把学生的课余时 间充分利用起来 , 开辟第二课堂 , 一方面可以弥 补时间上的不足 , 另一方面也为潜力大、求知欲 强的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实践机会。 培
相关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机电工程学院
附件 1 关于 2016 年秋季入学研究生网上选宿舍的通知 随着学校后勤综合改革和数字化校园建设的不断深入, 为给学生提供更加方 便和人性化的服务, 现决定在我校 2016级硕士和博士研究生新生中 (不含 MBA 和留学生)实行网上自主申请宿舍,具体要求如下: 一、登录地址及账号 1.网址:http://xf.xidian.edu.cn/xsxf/login.xf 2.用户名:研究生学号;密码:身份证号后 6位 二、住宿地点 2016 级硕士研究生:通信工程学院、电子工程学院、计算机学院、机电工 程学院、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经济管理学院、数学与统计学院、软件学院、微 电子学院、空间科学与技术学院、先进材料与纳米科技学院、 网络与信息安全学 院共 12 个学院的硕士研究生安排在北校区住宿;人文学院、外国语学院、生命 科学技术学院的硕士研究生安排在南校区住宿。 2016 级非硕博连读博士研
职务 |
姓名 |
---|---|
院长 |
邢奕 |
党委书记 |
董春阳 |
副院长 |
夏德宏、冯妍卉、段小丽 |
副院长兼党委副书记 |
耿 华 |
(注:以上内容来源 )
任职时期 |
职务 |
姓名 |
---|---|---|
2016年-2018年 |
院长 |
王立 |
2016年-2018年 |
党委书记 |
林 海 |
2016年-2019年 |
副院长 |
唐晓龙 |
(注:以上内容来源 )2100433B
据2020年2月学院官网显示,学院现设有2个教学系,有4个本科专业,环境工程专业于2014年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
系:热科学与能源工程系、环境科学与工程系
本科专业:能源与动力工程、环境工程、环境科学、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据2020年2月学院官网显示,学院有2个一级学科博士点和相应的博士后流动站,有8个二级学科博士点;有1个一级学科硕士点;有1个国家重点学科,2个北京市重点学科。
2012年,学院环境工程全国学科排名第21名(参评高校82所);能源与动力工程和环境科学与工程是国家“211工程”和“国家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重点支持和发展的学科。
博士后流动站: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环境科学与工程
一级学科博士点: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环境科学与工程
二级学科博士点:热能工程、工程热物理、动力机械及工程、流体机械及工程、制冷及低温工程、化工过程机械、环境科学、环境工程
一级学科硕士点:环境科学与工程
国家重点学科:热能工程
北京市重点学科:工程热物理、环境工程
据2020年2月学院官网显示,学院有教授23人,副教授29人,讲师18人,教师博士后5人,实验室人员8人;有包括国家“973”首席科学家、“863”主题专家、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万人计划领军人才、教育部新(跨)世纪优秀人才计划入选者、中科院百人计划入选者、全国优秀教师、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北京市青年教学名师、北京市优秀教师、北京市科技新星获得者、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等在内的教师团队。
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夏德宏、林海
教育部霍英东教育基金获得者:冯妍卉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冯妍卉、李从举、易红宏
北京市青年教学名师:冯妍卉
北京市高等学校优秀青年骨干教师:温治
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夏德宏、林海、冯妍卉
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传热传质学课程教学团队
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先进能源技术领域主题专家组专家:张欣欣
质量工程
据2020年2月学院官网显示,拥有多个国家级和省部级的教学平台,包括北京市高校工程研究中心、北京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北京市校外人才培养基地以及中国工业节能减排大学联盟等科技创新平台;有1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
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能源与动力工程、环境工程
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环境工程专业
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环境工程微生物学》(2020年,线下一流课程)
国家级精品课程:“传热传质学”(2006)
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传热传质学”(2007)
教学成果
据2020年2月学校官网显示,学院近5年本科生获国家级和省部级的学科和科技竞赛奖1000多人次,其中特等及一等奖50余项。
据2020年2月学院官网显示,学院形成了包括国家精品课、国家资源共享课、国家双语示范课、北京市精品课等课程系列。
北京市精品教材:《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固体废物资源化》《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实习教程》
“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实习教程》
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发扬特色与拓宽面向相结合的行业院校‘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建设”(2012年)、“强化实践和跨文化交流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与实施”(2013年)
北京市高等教育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发扬特色与拓宽面向相结合的行业院校‘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建设”(2013年)
北京市高等教育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强化创新型教师队伍建设,助力创新型精英人才培养”(2017年)
国家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发扬特色与拓宽面向相结合的行业院校‘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建设”(2014年)
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发扬特色与拓宽面向相结合的行业院校‘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建设”(2014年)
据2020年2月学校官网显示,学院定期邀请专家学者开展教学科研的合作,并建立了学生国际交流联合培养制度,学院毕业的学生深造率(出国 考研)每年保持在50%以上。
据2020年2月学校官网显示,学院与包括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澳大利亚、瑞典、加拿大、俄罗斯、新加坡、日本、中国港澳台在内的数十个国家或地区的高校、研究机构、学术组织和企业保持着合作关系,完成了数十项国际合作项目。
热科学与能源工程系
1958年,冶金炉专业成立。
1982年,与制氧机械专业合并后组建热能工程系。
2007年,更名为热科学与能源工程系。
环境科学与工程系
1952年,学校建立之初设立了选矿教研室。
1996年,发展成立为环境科学与工程系。
2016年4月15日,热科学与能源工程系和环境工程系合作,整合成为独立的能源与环境工程学院。
2016年6月7日,中共北京科技大学能源与环境工程学院党委成立。
2019年,学院2个专业入选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2020年,学院1门课程获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