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请输入搜索
第1章 绪论 1
1.1 研究背景 1
1.1.1 低碳发展理念日益凸显 1
1.1.2 低碳城市方兴未艾 4
1.1.3 中国低碳城市发展现状简析 7
1.1.4 深圳能源、环境简况 13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5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5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7
1.3 概念阐述 19
1.3.1 低碳经济概念 19
1.3.2 低碳城市概念 20
1.3.3 低碳市政基础设施概念 22
1.4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22
1.4.1 研究内容 22
1.4.2 研究方法 23
1.4.3 技术路线 23
1.5 研究目的和意义 24
1.5.1 研究目的 24
1.5.2 研究意义 24
第2章 对低碳市政基础设施的新认识 26
2.1 低碳城市系统 26
2.2 城市市政基础设施的概念 28
2.3 城市基础设施的范围 32
2.4 城市基础设施的特点与作用 33
2.5 低碳市政基础设施体系 38
2.5.1 城市用水体系 39
2.5.2 能源利用体系 40
2.5.3 固体废物处理体系 42
2.5.4 “四新技术”应用 44
2.6 低碳城市内涵 45
2.6.1 节能建筑 47
2.6.2 低碳交通 49
2.6.3 低碳消费 52
2.6.4 低碳社区 55
2.7 低碳市政基础设施在低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 58
2.7.1 低碳市政基础设施在低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 58
2.7.2 低碳城市基础设施在低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59
第3章 低碳节能环保理念下的市政基础设施发展模式 60
3.1 低碳市政基础设施发展支撑体系之低碳能源 60
3.1.1 能源及低碳能源的定义 61
3.1.2 能源的分类 61
3.1.3 能源系统 62
3.1.4 能源挑战 63
3.1.5 传统能源优化 65
3.1.6 绿色能源体系 68
3.2 低碳市政基础设施发展支撑体系之低碳建筑 70
3.2.1 低碳建筑的内涵 71
3.2.2 低碳建筑的特点 72
3.2.3 低碳建筑建设任务与目标 73
3.2.4 美、英、德低碳建筑发展简况 74
3.3 低碳市政基础设施发展支撑体系之低碳交通 76
3.3.1 城市交通结构与各交通方式的关系 76
3.3.2 各交通方式外部性对交通结构的影响 78
3.3.3 低碳交通发展模式 79
3.4 低碳市政基础设施发展支撑体系之循环利用 80
3.4.1 我国城市垃圾现状 80
3.4.2 城市垃圾给环境造成的主要危害 82
3.4.3 城市垃圾有效处理途径——循环利用 83
第4章 低碳节能环保理念下的市政基础设施建设 86
4.1 低碳节能环保理念下的城市市政基础设施实例分析——
深圳市城市建设 86
4.1.1 城市用水系统 86
4.1.2 能源利用系统 89
4.1.3 固体废弃物处理系统 92
4.1.4 “四新技术”的应用 94
4.2 我国其他城市发展低碳市政基础设施实践 99
4.2.1 石家庄市正定新区 99
4.2.2 天津市 105
4.2.3 重庆市 105
4.2.4 南昌市 106
4.2.5 吐鲁番市 107
第5章 典型案例介绍——深圳市北环大道路面修缮工程绿色施工
经验介绍 109
5.1 工程概况 109
5.2 绿色施工技术的实施 110
5.2.1 施工组织设计方面 110
5.2.2 材料使用方面 111
5.2.3 环境保护方面 112
5.2.4 固体废弃物方面 113
5.2.5 废气排放方面 114
5.2.6 光污染方面 114
5.3 交通疏解 114
5.3.1 交通疏解理念 115
5.3.2 交通疏解的主要措施 115
5.3.3 交通疏解工作的特点 119
5.3.4 市政道路改造工程交通疏解的建议 119
5.3.5 北环大道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20
第6章 我国低碳市政基础设施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及制约因素 121
6.1 我国能源环境面临的困境 121
6.2 碳排放量计算方法 122
6.2.1 市政基础设施的碳排放基数大 122
6.2.2 碳排放量计算方法 122
6.3 发展低碳交通的制约因素 122
6.3.1 能源利用率低 123
6.3.2 私家车出行量迅速增加 124
6.4 发展低碳建筑的制约因素 125
6.4.1 发展低碳建筑相关政策需要完善 125
6.4.2 发展低碳建筑的理念认识不够 125
6.4.3 发展低碳建筑技术规范与标准亟待制订 126
6.4.4 发展低碳建筑示范性产品缺乏 126
6.4.5 发展低碳建筑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尚待提高 126
6.5 发展低碳市政基础设施产业面临的制约因素 127
6.5.1 发展低碳市政基础设施面临的挑战 127
6.5.2 难以发展低碳市政基础设施的原因 127
6.6 发展低碳消费的制约因素 128
6.6.1 低碳消费面临的困境 128
6.6.2 “面子消费”“奢侈消费”带来的浪费 129
6.7 我国固体废物处理系统有待进一步改善 129
6.7.1 固体废物处理缺乏安全措施 129
6.7.2 低碳处理固体废物建议 130
6.8 我国城市水资源循环利用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133
6.8.1 污水处理技术滞后 133
6.8.2 投入资金不够,较难满足现实需求 134
6.8.3 水资源循环利用面临的问题 135
6.8.4 我国城市水资源循环利用解决措施 135
6.9 深圳市市政基础设施集约建设案例及分析 136
6.9.1 深圳市宝城通信机楼案例及分析 137
6.9.2 深圳市市政设施集约建设前海地铁车辆段上盖物业
案例及分析 139
6.9.3 深圳市龙岗区“花园式”布吉污水处理厂案例及
分析 140
6.9.4 深圳市附建式110千伏华强变电站案例及分析 142
6.9.5 展望深圳市市政设施集约建设 143
第7章 我国低碳市政基础设施发展模式与对策研究 148
7.1 从系统论角度构建广州低碳市政基础设施指标体系 148
7.1.1 相关理论阐述 148
7.1.2 低碳城市指标体系构建,层次分析法 150
7.2 发展低碳能源体系 151
7.2.1 化石能源的利用新技术 151
7.2.2 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技术 153
7.2.3 节能减排技术 154
7.3 发展低碳陆路交通体系 154
7.3.1 有效调控交通需求优化低碳交通结构 154
7.3.2 加强低碳城市交通道路建设缓解供需矛盾 156
7.3.3 建立并完善低碳交通制度保障交通体系运行 157
7.4 发展低碳建筑技术 158
7.4.1 节能建筑围护结构 158
7.4.2 采用节能建筑材料 159
7.4.3 加强建筑节能管理 159
7.5 发展生态产业体系 160
7.5.1 构建生态型都市农业 160
7.5.2 构建生态型都市工业 161
7.5.3 构建服务业生态化体系 162
7.6 可持续消费体系 162
7.6.1 政府指导绿色消费 162
7.6.2 企业发展低碳产品 163
7.6.3 消费者树立低碳消费观 163
7.7 建立健全低碳政策法规体系 164
7.7.1 建立适合国情发展需要的相关法规规章 164
7.7.2 加大资金投入,为低碳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资金
保障 164
7.7.3 推动创新,助力城市市政基础设施建设低碳化 164
7.7.4 政府、行业、企业共建低碳市政基础设施信息平台 165
参考文献 1672100433B
全球气候变暖早已引起国际社会广泛关注,世界各国都在为遏制全球气候变化、削减碳排放量而共同努力,这也成为21世纪世界各国的共识。本书分别就低碳城市规划、低碳城市市政基础设施建设、低碳城市产业发展、低碳生活方式等方面在理论、方法与实践等领域开展了一些有益探索,并引入研究深圳北环大道建设典型案例,以期为低碳市政基础建设提供理论方面的研究,为低碳城市建设提供实践方面的借鉴。
本书对有关领导干部、科研工作者、高等院校教师与学生研究了解低碳城市、低碳市政基础设施建设与发展等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为国内外专业机构、服务公司与技术人员了解中国城市低碳发展情势、获取中国城市低碳发展基本数据,提供了一些基本信息。同时,为国家宏观决策部门和城市居民准确把握和客观认识我国温室气体排放的基本情况及减排途径,提供了量化参考依据。
地下综合管廊是指在城市地下用于集中敷设电力、通信、广播电视、给水、排水、热力、燃气等市政管线的公共隧道。推进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统筹各类市政管线规划、建设和管理,解决反复开挖路面、架空线网密集、管线...
地下综合管廊是指在城市地下用于集中敷设电力、通信、广播电视、给水、排水、热力、燃气等市政管线的公共隧道。推进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统筹各类市政管线规划、建设和管理,解决反复开挖路面、架空线网密集、管线...
1、鼓励社会资金、外国资本采取独资、合资、合作等形式参与市政公用设施的建设,形成多元化的投资结构。对供水、供气、供热、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经营性市政公用设施建设公开向社会招标,选择投资主体。2、允许跨...
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管理探究
有专家预言:\"21世纪是城市的世纪\
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管理问题研究
根据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工期短、相关规范不全、行业标准与国家标准不统一、施工难度大、施工随意性大等特点,对如何做好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施工阶段的质量管理与控制进行探讨,我们该如何发现这些问题并且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对于促进我国城市化进程、提高城市生活品质有着重大的意义。
“低碳经济”主要是围绕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为主要目的而制订的的各种政策、生产模式、管理模式与运营模式,其中包含了两个主要内涵:
(1)节约能源:包括减少不必要的活动与资源浪费、提高能源管理水平、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以蓄能技术实现削峰填谷等。
(2)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尽量的利用可再生能源与石化燃料替代品(新兴燃料,如太阳能及风力发电等),尽可能的使用可降解材料,以减少对石油等化石燃料的依赖。
“低碳经济模式”则涵盖了更高的涵义,它在节能减排的基础上提出了结合各行各业的特性制定高标准环境治理措施的要求,满足了社会对低碳排放的需求,也满足了企业的市场需求,使企业得到更好的社会形象,得到更好的经济效益。
低碳生态产业集群,是用生态工业园的理念与模式来发展和管理的低碳产业集群。
投资、研发、生产、分销、以及相关的工程建设、BOT项目投资等。我们与各地政府、工商企业进行紧密地合作,协助城市、农村、工业区、工厂、学校、医院、社区等进行低碳生态规划与节能规划,并参与生态项目(垃圾处理、水处理)与能源项目的直接投资(BOT模式)。 2100433B
低碳经济模式是近年来伴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生态环境迅速恶化和环境保护呼声日益高涨的前提下产生的一种新的经济模式,这一模式已经开始向各行各业延伸
如何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暖所带来的严峻挑战,是当前世界各国广泛关注的问题之一。随着世界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能源的需求量还将在一段时间内持续增加,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还将持续增长,温室气体排放以及由此带来的气候变暖问题还可能进一步加剧。
面对这种情况,英国等欧洲国家倡导发展"低碳经济",日本提出建设低碳社会,世界各地争相发展低碳城市。而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特征的低碳经济在我国取得了迅速的发展,从率先探索的上海和保定,到积极谋划的珠海、德州和贵阳,这条绿色发展之路日渐清晰,各地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迈出了定位准确、特色鲜明的低碳步伐。今天,本版刊登一组发展低碳经济的经验总结,旨在唤起人们对这一问题的关注和重视,以期为我市低碳经济提供有益的借鉴和思考。 低碳经济及其由来 低碳经济就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
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低碳经济"、"低碳技术"日益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低碳技术涉及电力、交通、建筑、冶金、化工、石化等部门以及在可再生能源及新能源、煤的清洁高效利用、油气资源和煤层气的勘探开发、二氧化碳捕获与埋存等领域开发的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新技术。
低碳经济理念是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提出的,宗旨是降低经济发展对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影响,实现"碳中性",即经济活动中人为排放CO2与人为吸收CO2的动态均衡,维持地球生物圈的碳平衡。
2003年,英国政府发布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首次明确提出发展"低碳经济",以期通过减少资源耗费,提高资源生产力,减轻环境污染,促进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普遍提高。同时,通过开发、应用并出口前沿技术,发展新的产业,创造新的就业机会,使英国在环境友好、可持续、可靠和具有竞争力的能源市场中占得先机。"低碳经济"后在巴厘路线图中被进一步肯定。
发达国家均支持发展"低碳经济",2008年的世界环境日主题定为"转变传统观念,推行低碳经济",希望利用其管理、技术、制度等方面优势,在减少排放的同时,实现经济的内涵式增长,获得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双赢,争取并维护其在国际经济政治格局中的主导地位和战略利益。
2007年9月8日,亚太经合组织第十五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在澳大利亚悉尼举行,会议的主题是"加强大家庭建设,共创可持续未来",主要讨论气候变化和清洁发展、区域经济一体化、支持多哈回合谈判、贸易投资自由化和便利化等议题。第一阶段会议主要讨论气候变化等议题,各成员领导人先后发言。国家主席胡锦涛在发言中就气候变化问题阐述了中国政府的主张和建议。
近来,气候变化引起亚太地区各国普遍关注。气候变化事关亚太地区的发展,事关亚太地区全体人民的福祉。亚太经合组织各成员为应对气候变化提出一些有益倡议,采取不少积极举措,取得了一定成效。我们应该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凝聚共识、开展合作。这不仅有助于推进本地区可持续发展,而且将对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努力产生重要影响。
我们应该本着对人类、对未来高度负责的态度,尊重历史,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务实合作,统筹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
第一,坚持合作应对。气候变化是全球性问题,需要各国联手应对。在气候变化上,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开展合作才能互利共赢。发达国家应该正视自己的历史责任和当前人均排放高的现实,严格履行《京都议定书》确定的减排目标,并在2012年后继续率先减排。发展中国家应该根据自身情况采取相应措施,特别是要注重引进、消化、吸收先进清洁技术,为应对气候变化作出力所能及的贡献。国际社会应该加大对发展中国家的支持,发达国家应该履行对发展中国家的技术转让和资金支持承诺,切实帮助发展中国家提高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能力。
第二,坚持可持续发展。气候变化从根本上说是发展问题,只有在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才能妥善解决。应该建立适应可持续发展要求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优化能源结构,推进产业升级,发展低碳经济,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从根本上应对气候变化的挑战。
第三,坚持公约主导地位。《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其《京都议定书》奠定了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的法律基础,是最具权威性、普遍性、全面性的国际框架。应该维护公约及其议定书作为应对气候变化的核心机制和主渠道地位,将公约确定的原则作为应对气候变化的指导原则。
第四,坚持科技创新。科技是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手段。应该加强研发和推广节能技术、环保技术、低碳能源技术,加强人员培训,充分发挥各方积极性,提高共同应对气候变化能力。
建立"亚太森林恢复与可持续管理网络",共同促进亚太地区森林恢复和增长,增加碳汇,减缓气候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