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请输入搜索
第一章 电路元件和电路基本定律 1-1电路和电路模型 1-2元件中的电压、电流和电功率 1-3电路元件 1-4基尔霍夫定律 1-5等效概念和等效变换 习题 第二章 电阻电路的一般分析方法 2-1电路方程的独立性和2b法方程 2-2支路电流法 2-3节点电压法 2-4回路电流法 习题 第三章 电路定理 3-1齐次性原理和叠加定理 3-2替代定理 3-3特勒根定理 3-4互易定理 3-5戴维南定理 3-6诺顿定理 3-7最大功率传输定理 3-8对偶原理 习题 第四章 含运算放大器电阻电路 4-1运算放大器及其电路模型 4-2典型含运算放大器的电阻电路 4-3含运算放大器电阻电路的一般分析法 习题 第五章 正弦交流稳态电路 5-1正弦交流电的基本概念 5-2电阻、电感和电容中的正弦电流 5-3正弦量的相量表示 5-4复阻抗、复导纳及其等效变换 5-5正弦电路中的功率 5-6正弦稳态电路的分析计算 5-7谐振电路 5-8互感耦合电路 5-9理想变压器 习题 第六章 三相电路 6-1三相电源和三相电路 6-2对称三相电路 6-3三相电路的功率 6-4对称三相电路的计算 6-5不对称三相电路的计算 *6-6三相电路中的功率测量 习题 第七章 非正弦周期电流电路 7-1非正弦周期函数的傅里叶级数 7-2有效值、平均值和平均功率 7-3非正弦周期电流电路的计算 *7-4滤波电路 *7-5对称三相电路中的谐波 *7-6非周期信号的傅里叶变换 习题 第八章 线性电路动态过程的时域分析 8-1动态电路及其初始条件 8-2阶跃函数和冲激函数 8-3一阶电路的零输入响应 8-4一阶电路的零状态响应 8-5一阶电路的全响应 *8-6一阶电路在正弦激励下的响应 8-7一阶电路的冲激响应 8-8一阶电路对任意激励的响应 8-9二阶动态电路 |
习题 第九章 线性电路动态过程的复频域分析 9-1拉普拉斯变换 9-2拉普拉斯变换的基本性质 9-3用部分分式展开法求原函数 9-4复频域形式的电路定律和电路模型 9-5用复频域分析法解电路的动态过程 9-6网络函数 习题 第十章 电路图论和网络方程 10-1网络的图 10-2图的矩阵表示 10-3标准支路及其方程的矩阵形式 10-4节点分析法 10-5网孔分析法 10-6回路分析法 10-7割集分析法 *10-8含受控源电路的节点分析法 10-9状态变量和状态方程 习题 第十一章 二端口网络 11-1二端口网络的方程和参数 11-2二端口网络的等效电路 11-3有载二端口网络 11-4复合二端口网络 11-5二端口器件 习题 第十二章 均匀传输线 12-1电路参数的分布性与电磁传输 12-2均匀传输线方程 12-3均匀传输线的正弦稳态响应 12-4均匀传输线的输入阻抗及负载工作状态 12-5均匀无损耗传输线的正弦稳态解 12-6均匀传输线的集总参数等效电路 12-7无损耗线终端接电阻时的阶跃响应 12-8无损耗线波过程的一般求解方法 习题 第十三章 非线性电阻电路 13-1非线性电阻 13-2图解分析法 13-3分段线性分析法 13-4数值分析法 13-5小信号分析法 习题 附录A 状态方程的解 A-1状态方程的时域解析解法 A-2状态方程的复频域解法 附录B 磁路 B-1磁路及其基本定律 B-2铁磁材料的磁性能 B-3恒定磁通磁路的计算 B-4交变磁通磁路 附录C OrCAD简介 C-1绘制电路原理图 C-2设置分析类型和参数 C-3查看仿真结果 C-4仿真实例 附录D MATLAB简介 D-1MATLAB基本操作 D-2MATLAB语言要点 D-3MATLAB二维绘图 D-4仿真实例 部分习题参考答案 中英文名词索引 参考文献 |
(注:目录排版顺序为从左列至右列 )
配套教材
《电路基础理论》的配套教材是《电路基础理论学习指导书》。
书名 |
主编 |
ISBN |
出版时间 |
出版社 |
---|---|---|---|---|
《电路基础理论学习指导书》 |
钱巨玺、余晓丹、李桂丹 |
978-7-04-037324-0 |
2013年7月 |
高等教育出版社 |
课程资源
《电路基础理论》配备了教师资源的电子教案 、四个附录资源。
该教材是在遵循教育部高等学校电子电气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制定的“电路理论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和“电路分析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的基础由天津大学电工原理教研室编写而成。
参与编写工作的有:钱巨玺(第一、二、三章);姜常珍(第七、十二章及附录B);周树棠(第五章);宋学军(第九章);余晓丹(第八、十、十一章及附录A);李桂丹(第四、六、十三章及附录C、附录D)。由孙雨耕教授审定、修改、补充和定稿;余晓丹和李桂丹协助修改完善工作;刘丽萍、杨挺、李造利、张强对部分章节提出修改意见或进行图文编辑等辅助工作;天津大学电工原理教研室杨山教授、刘美轮教授以及刘建猷、李文中、张荣华等教师为该教材的编写提供了教学经验;浙江大学倪光正教授和上海交通大学陈洪亮教授对该教材的编写进行了审阅并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2011年5月,《电路基础理论》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策划编辑 |
责任编辑 |
封面设计 |
责任绘图 |
版式设计 |
责任校对 |
责任印制 |
---|---|---|---|---|---|---|
杜炜 |
曲文利 |
赵阳 |
杜晓丹 |
马敬茹 |
杨雪莲 |
朱学忠 |
该教材共十三章,主要内容包括:电路元件和电路基本定律、电阻电路的一般分析方法、电路定理、含运算放大器电阻电路、正弦交流稳态电路、三相电路、非正弦周期电流电路、线性电路动态过程的时域分析、线性电路动态过程的复频域分析、电路图论和网络方程、二端口网络、均匀传输线、非线性电阻电路。每章配有例题和习题。附录包括状态方程的解、磁路、OrCAD简介和MATLAB简介四部分。
1、增加二端口网络性能相关内容。
2、增加运算放大器、零子任意子法等联系实际的问题,以例题或习题的方式给出实例。
3、增加三相电路中的高次谐波、三相功率的测量、滤波器分析等内容。
孙雨耕,天津大学自动化学院校友会名誉会长。 2100433B
空调电路基础
空调电路基础(大众版 2004.9) 一、空调用 CPU CPU是中央处理器的简称,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电脑块。 CPU的端子排列如图 1 所示,第一个端子有标记。常见的 CPU端子有 28、 32、40、42、64 等。 1、? ? ? ? CPU 正常工作的基本条件 +5V 电源、复位、时钟振荡(晶体振荡)。 在空调电路中, +5V 电源有集成电路 7805 提供。 复位电路有集成电路(电压在 3.0V 左右)和 RC(电压为 +4.8V )电路两种。 晶体振荡一般是三个端子。 2、? ? ? ? 空调用 CPU输出控制 输出控制端主要有压缩机、外风机、四通阀、内风机、工作指示等,挂机还有摆风步进电机的 4个控制端子,柜机有风向扫风同步电 机的 1个控制端子,变频空调还有通讯端子等。 内风机控制输出三档风有三个 CPU端子输出控制的,使用继电器调速。有一个端子控制的,使用双向可控硅调压
数字电路基础知识
第九章 数字电路基础知识 一、 填空题 1、 模拟信号是在时间上和数值上都是 连续 的信号。 2、 脉冲信号则是指极短时间内的 电信号。 3、 广义地凡是 非正弦 规律变化的,带有突变特点的电信号均称脉冲。 4、 数字信号是指在时间和数值上都是 离散 的信号,是脉冲信号的一种。 5、 常见的脉冲波形有,矩形波、 锯齿波 、三角波、 尖脉波 、阶梯波。 6、 一个脉冲的参数主要有 Vm 、tr 、 Tf 、TP 、T等。 7、 数字电路研究的对象是电路的 输入输出 之间的逻辑关系。 8、 电容器两端的电压不能突变,即外加电压突变瞬间,电容器相当于 短路 。 9、 电容充放电结束时,流过电容的电流为 0,电容相当于 开路 。 10、 通常规定, RC充放电,当 t = 3~5t 时,即认为充放电过程结束。 11、 RC充放电过程的快慢取决于电路本身的 时间常数 ,与其它因素
课程资源
《电路基础理论(第2版)》配有Abook数字课程,该课程包括电子教案、课后习题答案等 。
数字课程名称 |
出版社 |
出版时间 |
内容提供者 |
---|---|---|---|
“电路基础理论(第2版)”数字课程 |
高等教育出版社、高等教育电子音像出版社 |
2017年3月 |
孙雨耕、余晓丹、李桂丹等 |
二维码资源
《电路基础理论(第2版)》提供有附录A的电子资源 。
《电路理论·上册:电路基础理论(修订本)》是天津大学电工原理教研室在总结电路理论课程改革经验的基础上编写的。上、下册分别为《电路基础理论》和《网络理论导论》。上册经过修订,包括:电路的基本规律;电阻电路分析;电路的基本定理;含受控源与运算放大器的电路;正弦电流电路的稳态分析;三相电路;非正弦周期电流电路;线性电路动态过程的时域分析,线性电路动态过程的复频域分析;非线性电路。下册共九章,内容是:网络图论和网络方程;二端口网络;状态变量法;网络函数和固有频率;网络综合;信号频谱;离散时间电路;均匀传输线的正弦稳态和均匀传输线的暂态。各章均配有例题和习题,书末附习题答案和参考书目。
《电路理论·上册:电路基础理论(修订本)》可作为大学本科电类专业电路理论课程教材,上、下册可单独设课,亦可作为工程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的教材或参考书。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与网络资源的普及,学习已不局限在课堂或一两本教科书中。为适应当今多渠道学习的特点,第二版的编写考虑到教学的适用性,满足读者自主学习与实践的需要。根据当前电路理论的教学需要,结合读者的反馈意见,在第一版的基础上,形成了第二版的修订思想 。
该教材第一版总体结构遵循“从特殊到一般”的原则,即先集总参数电路,后分布参数电路;先线性时不变电路,后非线性电路;先时域稳态电路,后时域暂态电路;先经典电路理论,后近代电路理论。经教学实践证明,这一叙述体系是可行和有效的,是符合读者的学习和认知规律的 。
《电路基础理论(第2版)》涵盖了教育部高等学校电子电气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编制的《电路理论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的内容 。
2017年3月9日,《电路基础理论(第2版)》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
策划编辑 |
责任编辑 |
封面设计 |
版式设计 |
插图绘制 |
责任校对 |
责任印刷 |
---|---|---|---|---|---|---|
王勇莉 |
孙琳 |
赵阳 |
马敬如 |
杜晓丹 |
张小镝 |
毛斯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