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请输入搜索
水文地质学发展的趋势是:由研究天然状态下的地下水转向人类活动影响下的地下水;由局限于饱水带含水层,扩展到包气带及“隔水层”;由研究地球浅部地下水,扩展到深层地下水。同时,对裂隙水与岩溶水的运动、黏性土的渗透理论和包气带盐分、地下水溶质、污染物的运移机理与计算方法以及渗透场、应力场和温度场耦合环境下地下水的运动问题等的研究有较大发展。
水文地质学是一门研究地下水的科学。具体地说,它是研究地下水的赋存条件、形成条件、水量和水质时空的变化规律、水资源开发利用以及水与环境关系的一门科学。
随着水文地质学的发展,它的研究内容越来越广泛,其主要研究对象可归纳为以下六个方面:
地下水和地表水最大的差别是地下水赋存于岩石的空隙中。因此,要了解地下水的赋存条件(或者说埋藏、分布规律),就必须研究岩石的时代、成因、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产出状态、分布范围、空隙性及构造破坏程度与次生改造作用等基础地质条件;
即研究地下水的补给、径流和排泄条件,以及地下水在天然和人为作用条件下的运动特征与地下水资源评价方法;
地下水的水质包括物理性质及化学性质两方面。在地下水的物理性质方面,从早期的单纯对水温、色、嗅、昧等方面的研究,已扩展到对地下水放射性、地下水形成年龄等方面的深入研究。在地下水的化学性质方面主要研究地下水中的化学组分和微生物组分、水化学形成作用及人为活动对地下水质的影响;
地下水和其他地质矿产最大的区别之一,即是地下水的质与量均随着时间而变化。因此,为揭示地下水的形成条件和更好地利用地下水资源并防治其有害作用,研究地下水的动态变化规律便是地下水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
由于地下水是地球环境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因此必须研究地下水和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包括地下水的存在和活动对环境产生的以及地下水在人类活动影响下所导致的种种环境问题和工程安全问题;
即研究人类在开发利用地下水资源的同时,又能使地下水资源的再生能力和水质状态得到保护与改善,并取得最大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水文地质学(hydrogeology)是研究地下水的数量和质量随空间和时间变化的规律,以及合理利用地下水或防治其危害的学科。它研究在与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以及人类活动相互作用下地下水水量和水质的时空变化规律以及如何运用这些规律兴利除害。
水文地质学研究地下水的分布、埋藏、补给、径流和排泄条件、水量、水质形成与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地貌以及气候关系。具有统一边界和补给、径流、排泄条件的地下水系统称水文地质单元。它是合理地评价、开发、保护地下水资源以及水库可行性研究和建筑地基、煤矿等的重要资料和依据。(刘延恺主编,北京水务知识词典,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8.3,第4页)
请注意,水文学和水文地质学可不是一个范畴啊,水文学主要是针对地表水,水文地质学是针对地下水。水文地质学我比较了解,《水文地质学基础》可看,但是我强烈推荐你看一些介质方面的书籍,如《构造地质学》《地质学...
应包括:降水强度,降水面积,降水历时,降雨总量。若在一定时段内要根据汇流面积计算洪峰流量。另外相关的汇流时间,洪水过程线,历时内的平均雨强。 你的问题有些模糊,查不到。
这样吧,你分一分纲领: 河川径流,泥沙测算,流域水量平衡——这三个是水文学基本概念,必须的…… 设计枯水流量和水位,设计洪水流量和水位——这两个属于洪水枯水径流的知识,是重点,且涉及计算; 暴雨公式;...
关于水文地质学的零星知识,起源很古。 人们在远古时代就已打井汲水。中国最古老的水井是浙江余姚河姆渡古文化遗址水井,为方形木结构,距今约5 700年。古波斯时期,在德黑兰附近修建的坎儿井最长达26 km,距地表深约150m。公元前250年中国四川为采汲地下卤水而开凿的自流井,深达百米以上。这些都说明古代打井技术和对地下水的认识,均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随后法国帕列西、中国明代徐光启、法国马奥特先后提出了井泉之水均来源于大气降水或河水渗入的设想。
将地下水运动规律用数学式表达,始于1856年法国水利学家达西,通过渗透试验得出的线性渗透定律——达西定律,奠定了水文地质学的基础。1863年法学者裘布依提出在缓变流情况下,计算潜水流可忽略垂向分速度的概化假设(参见裘布依假设),并导出地下水流向井运动的稳定流公式,发展和完善了地下水的稳定流理论。
20世纪初,对地下水的起源提出了一些新学说。1902年奥地利学者鸠斯提出初生说,认为地下水来源于岩浆的冷凝。1908年美国人莱恩及戈登和俄罗斯学者安德霍索夫分别提出沉积说,认为自然界存在与含水岩石同时形成于沉积盆地的地下水,两者年龄一致,并把这种水命名为沉积水。1921年德国人凯尔哈克提出了地下水与泉的分类。1923年美国迈因策尔对美国的地下水作了总结性描述,并于1928年提出了承压含水层的弹性和压缩性。1935年美国泰斯总结了文策尔等人的实践经验,考虑了承压含水层的弹性和压缩性,利用热传导过程的相似性,导出了地下水流向井的非稳定流公式(参见泰斯公式)。到20世纪中叶,前苏联学者奥费琴尼科夫和美国怀特在水文化学方面,作了许多贡献。至此,地下水在起源、运动、化学成分变化及水量评价等方面,均有较为系统的理论和研究方法,水文地质学已发展成为一门成熟的学科。
进入20世纪中叶,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及人类生活的需要,合理开发、科学管理与保护地下水资源和环境方面的问题,日益引起重视。1946年以来,美国博尔顿和纽曼分别导出了完整井的非稳定流计算公式。1956年斯列克特观测到水质运移过程中的弥散现象。此后,对地下水溶质和浓度运移研究有了长足的进步。20世纪70年代,地下水管理问题提到日程,有限元法、有限差分法及边界元法等数值方法日益广泛应用于水文地质计算中,此外,砂槽、窄缝模拟和电网络模拟等物理模拟方法,也广泛应用于水文地质研究。20世纪60年代以来,加拿大托特提出的地下水系统理论,为水文地质学的发展开拓了前景。
20世纪80年代,同步发生的两个重要事件——地球系统科学时代的来临与地下水流系统理论的完善,意味着当代水文地质学时期的来临。
当代水文地质学具有以下特点:
(1)核心课题转移:找水水文地质学—资源水文地质学—生态环境水文地质学;
(2)研究视野扩展:含水层的局部—整个含水层—含水系统及地下水流系统—生态环境系统—技术—社会系统;
(3)研究目标改变:由局部性的当前问题,转向全局性可持续发展的课题,转向构建人与自然协调的、良性循环的地下含水系统、水文系统、地质工程系统、地质环境系统以及地质生态系统等;
(4)研究内容扩展:从地下水的水量研究为主,转向水量与水质的研究并重;从狭义地下水(饱水带水)的研究,扩大到广义地下水(含饱水带与包气带水),乃至地下水圈的研究;
(5)研究思路的改变:以现象的规律为主,转向以机理为主的研究;
(6)多学科交叉渗透成为主流:传统意义上的水文地质学正在消亡,地下水科学与其他自然科学以及社会科学交叉渗透,正在成为主流;
(7)多技术手段的应用:计算机硬件及软件、遥感技术、同位素方法、地理信息系统等的引入,以及向工程方向扩展,增强了水文地质学解决实际与理论问题的能力;
(8)学科性质的转变:由单纯的应用性学科分支,转变为地球系统科学的应用性分支以及理论性基础学科分支。
作为一个正在迅猛发展的学科,当代水文地质学还存在一系列有待解决的课题。2100433B
供水水文地质学补充的水文学内容
1. 3. 2 径流 径流是水文循环的重要环节和水均衡的基本要素,系 指降落到地表的降水在重力作用 下沿地表或地下流动的水流 。 因此, 径流可分为 地表径流 和地下径流 ,两者具有密切联系,并经常相互转化。 据统计,全球大陆地区年平均有 47 000km 3 的水量通过径流返回海洋,约占陆地降水量 的40%。这部分水量大体上是可资人类利用的淡水资源。 一条河流常常可以根据其地理—地质特征分为 河源、上游、中游、下游和河口 五段。 根据一年内河流水情的变化, 可以分为 若干个 水情特征时期 ,如汛期、平水期、 枯水期 或冰冻期 。 平均水位 是单位时间内水位的平均值。 平均高水位 与平均低水位 则是 各年最高水位与最低水位各自的平均值。 中水位 是一年中观测水位值的中值。 常水位 指一年中水位最常出现值。 河流各站的 水位过程线 上,上下游站在同一次涨落水期间 位相相同 的水位,叫相应水位
《工程水文学》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在我国的《工程水文学》中涉及到了很多方面的知识,其内容复杂繁多且不易理解,容易造成课堂的沉闷,而这会让学生失去学习这一课程的兴趣。针对这一现象,需要相关人士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对《工程水文》的教学方式上进行革新,从而通过改变教学方式来改变这一现象,以此来提高教学质量。
《水文学与水文地质》根据高等学校给排水科学与工程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教学大纲的要求,将“水文学”与“供水水文地质”两门课程融合,包括了绪论,水文循环与径流形成,水文统计基本原理与方法,年径流与洪、枯径流分析计算,降水资料的收集与整理,小流域暴雨洪峰流量的计算,地下水的系统与结构及地下水运动共8章内容,讲授与城市取水和排水有关的水文学和水文地质知识,使学生了解水文现象和地下水的基本特点,掌握水文学与水文地质的基本原理。
《水文学与水文地质》适合土木、水利、环境等相关专业的学生学习使用。
前言
第1篇 水文学
第1章 绪论
1.1 水文学研究内容
1.1.1 水文学及其研究内容
1.1.2 水文学分类
1.2 水资源、水文循环与水量平衡
1.2.1 水资源概念
1.2.2 水文循环
1.2.3 全球水量平衡方程
1.3 水文学研究方法
1.4 水文学与给水排水工程专业、环境工程专业的关系
1.4.1 与给水排水工程专业关系
1.4.2 与环境工程专业关系
1.5 水文学简史与近年发展方向
1.5.1 水文学简史
1.5.2 水文学近年发展方向
本章小结
复习题
第2章 水文学基本知识
2.1 河流与流域
2.1.1 河流基本特征
2.1.2 流域基本特征
2.2 降水与下渗
2.2.1 降水
2.2.2 下渗
2.3 河川径流
2.3.1 河川径流及其表示方法
2.3.2 河川径流形成过程及其影响因素
2.4 水文测验与信息采集
2.4.1 水位观测
2.4.2 流量测验
2.4.3 水位与流量关系曲线
2.4.4 泥沙测验
2.4.5 冰情测验
2.4.6 水文信息采集
本章小结
复习题
第3章 水文统计基本原理与方法
3.1 水文统计基本概念
3.1.1 水文统计
3.1.2 事件与随机变量
3.1.3 总体、个体与样本
3.1.4 概率与频率
3.1.5 随机变量概率分布
3.1.6 累积频率与重现期
3.1.7 设计频率标准
3.2 统计参数与抽样误差
3.2.1 统计参数
3.2.2 抽样误差
3.3 经验频率曲线与理论频率曲线
3.3.1 经验频率及其计算公式
3.3.2 经验频率曲线
3.3.3 理论频率曲线
3.3.4 统计参数对频率曲线形状的影响
3.4 水文频率计算方法
3.4.1 统计参数初估方法
3.4.2 适线法
3.5 相关分析
……
第2篇 水文地质学
附录
参考文献2100433B
前言
1 绪论
1.1 水文学与水文地质的任务
1.2 水文现象的特性及研究方法
1.3 专业中的水文学与水文地质问题
2 水文循环与径流形成
2.1 水文循环与水量平衡
2.2 河流与流域
2.3 降水与蒸发
2.4 河川径流形成过程及影响径流的因素
2.5 水位与流量关系曲线
3 水文统计基本原理与方法
3.1 概述
3.2 概率与频率的基本概念
3.3 随机变量及其概率分布
3.4 统计参数
3.5 水文频率曲线线型
3.6 水文统计参数估计方法
3.7 水文频率计算适线法
3.8 抽样误差
3.9 相关分析
4 年径流与洪、枯径流分析计算
4.1 概述
4.2 设计年径流系列的推求
4.3 设计年径流量的年内分配
4.4 设计枯水流量及径流
4.5 设计洪水
5 降水资料的收集与整理
5.1 降水
5.2 降水的时空分布
5.3 暴雨强度公式的计算
5.4 可能最大降水简介
6 小流域暴雨洪峰流量的计算
6.1 小流域暴雨洪峰流量计算的特点
6.2 流域汇流
6.3 暴雨洪峰流量的推理公式
6.4 地区性经验公式及水文手册的应用
7 地下水的系统与结构
7.1 地下水系统的组成与结构
7.2 地下水流系统
7.3 地下水系统的垂向结构
7.4 地下水类型
7.5 地下水的循环
8 地下水运动
8.1 地下水运动的分类
8.2 地下水运动的特点
8.3 地下水运动的基本规律
8.4 地下水流向井的稳定流理论
8.5 地下水完整井非稳定流理论
8.6 地下水的动态与平衡
8.7 地下水动态的研究内容
8.8 地下水平衡
参考文献2100433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