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热门搜索

首页 > 百科 > 建设工程百科

地震强度

地震强度指地震能量的大小,可用震级来表示。也指地震影响的大小,用烈度来表示。
地震强度是根据人们观察到的地震对人、建筑物和自然地物影响来确定的。随着观察者相对于震中位置的变化,地震强度在震区内的不同地点各不相同。

地震强度基本信息

地震强度内容

地震强度的大小有两类衡量体系:一是震级,震级反映地震释放的能量,与其带给建筑的破坏程度无关,如在深源地震的情况下,震级可能很大,但却几乎不会给建筑带来任何破坏;二是烈度,烈度反映地震带给某个特定地区的破坏程度(人类不用借助仪器就可以直接观察到的破坏,如建筑破坏、地面裂缝等)。

震级

地震震级是度量地震本身强度大小的指标,它是地震的基本参数之一,用符号M表示。目前,国际上比较通用的是里氏震级。

⑴里氏震级

地震波是地震引起的震动在地球上的传播;地震波的记录运用的是称为地震仪的仪器。地震仪记录下来的曲折的迹线表示地震仪下面的大地振幅的不同。灵敏的地震仪对大地的运动进行放大,因而能够探测到地球上任何一个地方发生的强烈地震。地震的时间、地点以及量级都可以通过地震仪上记录的数据来确定。

里氏震级由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的查尔斯·F·里克特创立于1935年,它是一种比较地震大小的数学方法。震级的确定依据的是地震仪记录的地震波幅的对数,震级计算公式中还包含了为补偿地震仪与震中之间距离的不同所作的种种调整。在里氏震级中,地震量级是用整数和十进制小数来表示的。例如,5.3级可以被估算为中度地震,6.3级可以被定为强度地震。由于里氏震级是通过对数原理来计算的,整数增加一倍即表示所测量到的波幅扩大了十倍;作为对能量的估计,整数增加一级则表示释放出的能量比前一个相关的整数值扩大了31倍。许多大地震,如1964年发生在阿拉斯加的“黑色星期五”地震的震级达到了8.0级或者更高,在全世界,平均每年都要发生一次这种规模的地震。虽然里氏震级没有上限,目前已知的最大规模的地震只达到了8.8级到8.9级。

随着越来越多的地震观测站在世界上的建立,人们明显地看到,里氏创立的方法仅仅对于特定的频率和一定的距离范围才有效。为了发挥遍布全球的越来越多的地震观测站的作用,在里氏震级原型的基础上发展出了许多新的震级标准,其中包括体波震级“mb”和表面波震级“MS”。每一种震级只适用于特定的频率范围和地震信号类型,而每一种震级的有效范围都与里氏震级相当。

⑵修正麦氏震级强度

地震强度的大小由一系列特定的重要反应所构成,比如人们从睡梦中惊醒、家具移动、烟囱被毁坏以及最终造成的彻底破坏。在过去的几百年里,尽管人们已经提出众多的强度等级来测量地震带来的影响,目前美国使用的仍是修正麦氏强度震级(MM)。修正麦氏强度震级是由美国的地震学家哈里·伍德和弗兰克·诺伊曼于1931年创立的,它包括12个依次递增的强度级别,从察觉不到的轻微震动到灾难性的破坏,都是用罗马数字表示的。它没有什么数学上的依据,而只是根据观察到的现象对地震强度进行认定。对于非专业人士而言。地震发生后,将修正麦氏震级强度应用于某一具体地点地震的严重性测定要比用来测定震级会更具有意义,其原因是,地震强度表明的是该地点实际遭受地震影响的大小。

按照震级的大小,地震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①微震,M<2,人们无感觉,只有仪器才能记录下来;

②有感地震,2≤M≤4,人有感觉,但无破坏发生;

③破坏性地震,M>5;

④强烈地震或大震,M>7;

⑤特大地震,M>8。

烈度

对同样大小的地震,若震源深度、离震中的距离和土质条件等因素不同,则其带给地面和建筑物的破坏也不一样。若仅用震级来表示地震动的强弱,还不足以区别地面和建筑物破坏轻重程度。对于一次地震,表示地震大小的震级只有一个,而同一次地震中,不同地方的烈度是不同的。一般来说,地震烈度随着震中距的增大而减小,震中烈度通常是最大的。

通过对场地的调查研究和人群的问卷调查,可以确定一个地区的地震烈度。调查结果通常以等烈度线的形式反映在地震烈度图上。对应于一次地震,在受到影响的区域内具有相同烈度的各个地点的外包线,称为等烈度线。等烈度线表明了地震破坏在地理上的分布情况,也指出了地形以及不同类型的土层在放大或减弱地震作用中所起的作用,通常松散土层比坚硬土层烈度要高。此外,等烈度线的形状有助于地下断层的定位,它们的间距则有助于确定地震能量以及震源深度。

我国将地震烈度分为12个烈度,具体划分标准及其描述如下:

1度,无感,仅仪器能记录到;2度,微有感,特别敏感的人在完全静止中有感;3度,少有感,室内少数人中在静止中有感,悬挂物轻微摆动;4度,多有感,室内大多数人和室外少数人有感,悬挂物摆动,不稳器皿作响;5度,惊醒,室内大多数人有感,家畜不宁,门窗作响,墙壁表面出现裂纹;6度,惊慌,人站立不稳,家畜外逃,器皿翻落,简陋棚舍损坏;7度,房屋损坏,地标出现裂缝及喷沙冒水;8度,大多数建筑物破坏,路基塌方,地下管道破裂;9度,建筑物普遍破坏,铁轨弯曲;10度,建筑物普遍摧毁,道路毁坏,山石大量崩塌,水面大浪扑岸;11度,房屋大量倒塌,路基堤岸大段崩毁,地表发生很大变化;12度,建筑物毁坏,地形剧烈变化,动植物遭毁灭。

查看详情

地震强度造价信息

  • 市场价
  • 信息价
  • 询价

地震感测开关(金属外壳)

  • 型号:GST-43-M-CR
  • 13%
  • 长沙研高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 2025-07-27
查看价格

话筒防

  • 规格参数:话筒防架品牌、型号:SENNHEISER(德国)、MKS4
  • 国标定制
  • 13%
  • 广州敬梓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 2025-07-27
查看价格

支架

  • KZS-DN65-T
  • 四川金震
  • 13%
  • 四川莱格电气设备有限公司
  • 2025-07-27
查看价格

支架

  • KZS-DN125-T
  • 四川金震
  • 13%
  • 四川莱格电气设备有限公司
  • 2025-07-27
查看价格

支架

  • KZS-DN200-T
  • 四川金震
  • 13%
  • 四川莱格电气设备有限公司
  • 2025-07-27
查看价格

强度彩色复合

  • 400×400×60本色
  • 深圳市2005年7月信息价
  • 建筑工程
查看价格

强度彩色复合

  • 400×400×60白色、黄色
  • 深圳市2005年7月信息价
  • 建筑工程
查看价格

强度彩色复合

  • 400×400×60 116#红色
  • 深圳市2005年7月信息价
  • 建筑工程
查看价格

强度彩色复合

  • 400×400×60 110#红色
  • 深圳市2005年7月信息价
  • 建筑工程
查看价格

强度彩色复合

  • 400×400×80白色、黄色
  • 深圳市2005年7月信息价
  • 建筑工程
查看价格

地震小桌

  • 展品由积木模型、动感平台、按钮、台体组成.观众动手搭建.按下按钮,振动平台开始晃动,模拟地震横波,观察不同结构的模型晃动状态.
  • 1
  • 3
  • 中档
  • 不含税费 | 含运费
  • 2023-02-09
查看价格

地震小桌

  • 展品由积木模型、动感平台、按钮、台体组成.观众动手搭建.按下按钮,振动平台开始晃动,模拟地震横波,观察不同结构的模型晃动状态.
  • 1
  • 1
  • 中高档
  • 不含税费 | 含运费
  • 2022-10-24
查看价格

地震小桌

  • 展品由积木模型、动感平台、按钮、台体组成.观众动手搭建.按下按钮,振动平台开始晃动,模拟地震横波,观察不同结构的模型晃动状态.
  • 1
  • 1
  • 中高档
  • 不含税费 | 含运费
  • 2022-09-16
查看价格

地震小桌

  • 展品由积木模型、动感平台、按钮、台体组成.观众动手搭建.按下按钮,振动平台开始晃动,模拟地震横波,观察不同结构的模型晃动状态.
  • 1
  • 1
  • 高档
  • 不含税费 | 含运费
  • 2022-09-14
查看价格

地震小桌

  • 展品由积木模型、动感平台、按钮、台体组成.观众动手搭建.按下按钮,振动平台开始晃动,模拟地震横波,观察不同结构的模型晃动状态.
  • 1
  • 1
  • 中档
  • 不含税费 | 含运费
  • 2022-08-15
查看价格

地震强度应用与发展

1、小波分析作为一种新兴的理论,是数学发展史上的重要成果。小波分析已经广泛应用于理论数学、应用数学、信号处理、语音识别与合成、自动控制和图像处理与分析等领域。同传统的傅立叶分析相比,小波分析的最大优势在于可以同时在时频两方面实现局部化分析。研究学者应用小波分析理论对地震波的瞬时谱进行估计,此时的瞬时谱可以考虑地震动的频率非平稳性;然后将估计的瞬时谱带入三角级数模型生成人工地震波。为了拟合给定设计反应谱,研究者将生成的人工地震波的小波谱进行适当的调整直至人工地震波的反应谱与设计反应谱相一致,从而生成与给定设计反应谱相一致的地震波。为了研究地震强度对结构反应的影响,研究者使用CANNY程序对两个抗震设防等级为8度的建筑进行了弹塑性时程分析,并对结构在10条实际地震波和15条人工地震波作用下弹塑性时程分析的结果和输入地震波的各种控制指标的关系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早先提出的基于小波分析的地震强度指标由于考虑了地震动的时频局部化特性,可以较好的评估地震动强度对结构的影响。

2、采用基于状态相关的剪胀理论的临界状态砂土模型,以SUMDES2D为有限元平台,对直接建造在基岩上的心墙堆石坝进行了1组抗震性能计算,分析了坝体在不同的地震强度下的动力响应,以研究地震强度对土石坝变形机理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地震强度越大,地震所引发永久变形和局部变形就越大;局部土单元的动力响应,揭示位于坝体上游坝坡马道附近单元由于密实度小,在应力不大的情况下就达到材料的临界状态,随着地震强度的增加,该部位由稳定逐步过渡到"临界状态",而后沿着临界状态线发展,土单元由稳定逐步过渡到"流动变形"。

3、近几年来,在一些发达国家,基于概率理论的新一代抗震性能评估方法已开始用于特定建筑物的抗震性能评估。研究基于全概率理论的新一代抗震性能评估方法,并将其应用于我国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评估,对于减灾防灾和提高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有重要意义。以FEMA P-58的抗震性能评估流程为框架,结合我国建筑结构的特点和规范要求,以某一单个建筑物为对象,采用有限元分析软件PERFORM 3D和抗震经济性能评估分析软件PACT,用增量动力分析(IDA)方法进行建筑物各个强度状态的易损性分析;用基于强度的性能评估方法,依据构件易损性分组和人员流动模型,得到包括人员伤亡、修复和重建造价以及居住中断时间等建筑性能的概率分布,为我国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评估提供了参考。 2100433B

查看详情

地震强度概念

地震强度指地震能量的大小,可用震级来表示。也指地震影响的大小,用烈度来表示。它不但和地震能量有关,而且和震中距离,震源深度、地质条件等因素有关。

地震强度是根据人们观察到的地震对人、建筑物和自然地物影响来确定的。随着观察者相对于震中位置的变化,地震强度在震区内的不同地点各不相同。

查看详情

地震强度常见问题

查看详情
高强度地震下带钢避难建筑抗震设计 高强度地震下带钢避难建筑抗震设计

高强度地震下带钢避难建筑抗震设计

格式:pdf

大小:277KB

页数: 7页

为了提高带钢避难建筑的抗震性能,对高强度地震下带钢避难建筑实施抗震设计.设置高强度地震下带钢避难所的抗震设防要求,给出不同地震情况下地震避难所设防加速度值以及地震避难所地震影响系数最高值,通过SAP2000分析软件对带钢地震避难建筑结构实施动力弹塑性时程研究,选择合理的塑性铰参数值,通过在建筑周围设置钢支撑的策略对带钢避难建筑实施设计,分析高强度地震下的带钢避难建筑的抗震性能.实验结果说明,采用所提设计方法下的带钢避难建筑在大震情况下的反应优,延性较强,在不同地震波作用下的水平方向位移角满足抗震设防规范.

高强度地震下建筑施工场点危险性建模分析 高强度地震下建筑施工场点危险性建模分析

高强度地震下建筑施工场点危险性建模分析

格式:pdf

大小:273KB

页数: 8页

在高强度地震环境下,建筑施工场点易发生危险,传统方法运用AHP算法对建筑施工场点的危险性进行分析,但未考虑抗震约束,存在分析效果差的弊端.因此,提出一种高强度地震下建筑施工场点危险性建模分析方法.首先采用TOPSIS方法得到地震风险评估指标,构建风险评估指标的物元分析模型,基于AHP-熵权法的组合赋权获取地震风险评估指标的综合权重.然后通过贝叶斯网络来推导高强度地震下建筑施工场点危险性参数,运用地震等级的划分标准和推算方法,依据建筑施工场点危险性评估准则和接受原则APLARP,利用物元分析模型中不同危险节点的致因关系和综合权重构建施工场点风险评估模型,完成对高强度地震下建筑施工场点危险性的建模分析.实验结果表明,所设计模型可准确分析高强度地震下建筑施工场点的危险性,能够确保整体施工的安全性,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爆破测试技术爆破地震波的特征及爆破地震强度的表示法

炸药爆炸后,随着传播距离的增加,应力波衰减为地震波。爆破地震波包括体积波和表面波。体积波由纵波(P波)、横波(S波)组成。纵波是由爆源向外传播的疏密波,质点的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一致,一般表现为周期短、振幅小;横波是由爆源向外传播的剪切波,一般表现为周期较长,振幅较大;体积波在传播途中,遇到地表、岩层层理和节理时,均会产生反射和折射。表面波是沿介质表面或分界面传播的波,它又分为勒夫波(L波)和瑞利波(R波)。勒夫波的特征是质点仅在水平横向作剪切型振动,它只有在半无限空间上至少覆有表面层时才出现;瑞利波存在于径向和垂向构成的平面内,即在完全介质中,它没有横向分布,瑞利波的质点在垂直面上沿椭圆轨迹作后退式运动。造成地震破坏的主要是表面波中的瑞利波,这种波具有低频、高能、衰减慢等特点。表示爆破地震破坏的强弱程度叫地震强度。地震强度一般用质点位移、速度和加速度来表示。在工程实际中,多用质点运动速度,有时也用振动加速度的幅值代表地震波强度。

查看详情

构造地震地震分类

1.构造地震

构造地震是由地壳运动所引起的地震。一般认为,地壳运动是长期的、缓慢的,一旦地壳所积累的地应力超过了组成地壳岩石极限强度时,岩石就要发生断裂而引起地震。也就是地应力从逐渐积累到突然释放时才发生地震。构造地震是一种活动频繁、影响范围大、破坏力强的地震,世界上最多(90%以上)和最大的地震都属于构造地震。

2.火山地震

火山地震是火山喷发时岩浆或气体对围岩的冲击所引起的地震。火山地震影响范围一般不大且为数较少,约占各类地震总数的7%左右。我国很少发生火山地震,它主要分布在南美洲和日本等地。

3.陷落地震

陷落地震是由于地壳的陷落所引起的地震。它多为石灰岩溶洞的陷落造成,其数量少,影响小,仅占地震总数的3%左右。

4.人工诱发地震

人工诱发地震是由于水库蓄水或地下大爆破所引起的地震。它多发生在水库或爆破点附近地区,震源深度较浅,最大的震级不超过6.5级。

查看详情

地震地震分布

地震时间分布

通过对历史地震和现今地震大量资料的统计,发现地震活动在时间上的分布是不均匀的:一段时间发生地震较多,震级较大,称为地震活跃期;另一段时间发生地震较少,震级较小,称为地震活动平静期;表现出地震活动的周期性。每个活跃期均可能发生多次7级以上地震,甚至8级左右的巨大地震。地震活动周期可分为几百年的长周期和几十年的短周期;不同地震带活动周期也不尽相同。 当然也有的地震是没有周期的。这跟地质情况有关,比如河北邢台,大约100年左右是一个周期,因为断层带的地壳是有规则的移动,当地下的能量积累到必须使地壳发生移动时,地震就发生了,这种地震是有周期的。而绝不是所有的运动都是有规则的,规则之外的运动,就促生偶然的地震,偶然的地震往往能量巨大,瞬时引发,并不是周期内。

中国大陆东部地震活动周期普遍比西部长。东部的活动周期大约300年左右,西部为100至200年左右。如陕西渭河平原地震带,从公元881年(唐末)到1486年606年间,就没有破坏性地震的记载。1556年华县8级大地震后几十年,地震比较活跃。1570年以后这一带就没有6级以上地震,连5级左右的地震也是很少。

中科院地球环境研究所关于二十世纪中国地震活跃期和平静期的统计情况

活跃期

平静期

7级以上地震(次)

Mmax

1897年~1914年(18年)

1915年~1919年(5年)

6

8.25

1920年~1934年(15年)

1935年~1945年(11年)

11

8.0

1946年~1957年(12年)

1958年~1965年(8年)

15

8.6

1966年~1976年(11年)

1977年~1987年(11年)

13

7.8

1988年~1997年(10年)

10

7.6

中国地震信息网关于20世纪中国地震活跃期的统计情况

起目年份

7级以上地震

死亡人数(万)

备注

1895-1906

10次

次料不全

1920-1934

12次

25-30

1946-1955

14次

1-2

主要在青藏地区活动

1966-1976

14次

21

1988-

未结束

地震地理分布

据统计,全球有85%的地震发生在板块边界上,仅有15%的地震与板块边界的关系不那么明显。而地震带是地震集中分布的地带,在地震带内地震密集,在地震带外,地震分布零散。

世界上主要有三大地震带:

环太平洋地震带:

分布在太平洋周围,包括南北美洲太平洋沿岸和从阿留申群岛、堪察加半岛、日本列岛南下至中国台湾省,再经菲律宾群岛转向东南,直到新西兰。这里是全球分布最广、地震最多的地震带,所释放的能量约占全球的四分之三。

欧亚地震带:

从地中海向东,一支经中亚至喜马拉雅山,然后向南经中国横断山脉,过缅甸,呈弧形转向东,至印度尼西亚。另一支从中亚向东北延伸,至堪察加,分布比较零散。

大洋中脊地震活动带:

此地震活动带蜿蜒于各大洋中间,几乎彼此相连。总长约65000km,宽约1000~7000km,其轴部宽100km左右。大洋中脊地震活动带的地震活动性较之前两个带要弱得多,而且均为浅源地震,尚未发生过特大的破坏性地震。

大陆裂谷地震活动带:

该带与上述三个带相比其规模最小,不连续分布于大陆内部。在地貌上常表现为深水湖,如东非裂谷、红海裂谷、贝加尔裂谷、亚丁湾裂谷等。

中国的地震活动主要分布在5个地区,这5个地区是:台湾省及其附近海域;西南地区,包括西藏、四川中西部和云南中西部;西部地区,主要在甘肃河西走廊、青海、宁夏以及新疆天山南北麓;华北地区,主要在太行山两侧、汾渭河谷、阴山—燕山一带、山东中部和渤海湾;东南沿海地区,广东、福建等地。

从中国的宁夏,经甘肃东部、四川中西部直至云南,有一条纵贯中国大陆、大致呈南北走向的地震密集带,历史上曾多次发生强烈地震,被称为中国南北地震带。2008年5月12日汶川8.0级地震就发生在该带中南段。该带向北可延伸至蒙古境内,向南可到缅甸。

根据地质力学的观点,中国大致可分为20个地震带。

中国主要地震带

台湾带

海原-松潘-雅安带

河西走廊带

炉霍-乾宁带

天山带

闽粤沿海带

山西带

马边-巧家-通海带

花石峡带

哀牢山带

东北深震带

渭河平原带

冕宁-西昌-鱼鮓带

拉萨-察隅带

兰州-天水带

营口-郯城-庐江带

银川带

腾冲-澜沧带

西藏西部带

河北平原带

资料来源于

查看详情

相关推荐

立即注册
免费服务热线: 400-823-12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