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请输入搜索
生多石山坡上,海拔1200米。
特产于中国河北(内丘)。生长在海拔1200米的石山坡上。 丁香叶忍冬生长在北京百瀑泉北部上方约300米处,位于南北走向溪谷的西侧坡面上,坡向为东北坡,属于半阴坡,处在天然油松与蒙古栎、大叶白蜡等树种组成的混交林中。土壤为棕壤,枯枝落叶层较厚,在12-19厘米之间。丁香叶忍冬历史记录最低温度为-27.3℃。
丁香叶忍冬因具有与丁香属植物相类似的叶片和很长而基部相连的叶柄,在属内显得非常突出。从其连合成杯状的小苞片来看,它可能同倒卵叶忍冬(Lonicera hemsleyana (O. Ktze.) Rehd.)有关联,但倒卵叶忍冬的相邻两萼筒连合至中部,与丁香叶忍冬明显不同。
植物分类不是一种,但苗不好分别,开花都是紫色的,都有香气,毛叶丁香叶子偏小,像小叶丁香。紫丁香花序很大,更壮观。
濒危种。羽叶丁香为中国特有种。星散分布于陕西秦岭中部和四川、青海的局部地区。由于繁殖力弱,生长缓慢和森林砍伐而导致生境破坏,天然资源不断减少,即将陷入绝灭的险境。 羽叶丁香形态奇特,对于研究丁香属的系...
烹饪用香叶指的是月桂树的干燥树叶。 月桂(学名:Laurus nobilis),又称月桂树、桂冠树、甜月桂、月桂冠,是调味料月桂叶的来源。原产于地中海沿岸及小亚细亚一带灌木岩石区,现已遍布世界各地。 ...
落叶灌木,高达2米;幼枝浅褐色,略呈四角形,老枝灰褐色;凡幼枝、芽的外鳞片、叶上面中脉和叶下面、叶柄、总花梗及苞片外面均被疏或密的短腺毛。冬芽有2对卵形、顶长尖的外鳞片。叶厚纸质,三角状宽卵形至菱状宽卵形,顶端短凸尖而钝头或钝形,基部宽楔形至截形,长与宽均2.5-5.3厘米;叶柄长1.5-2.5厘米,基部微相连。
总花梗出自当年小枝的叶腋,长7-10毫米;苞片钻形,长达萼筒之半或不到;杯状小苞长为萼筒的1/3-2/5,具腺缘毛;花未见;相邻两萼筒分离,无毛,萼檐杯状,齿不明显。果实红色,圆形,直径约6毫米;种子近圆形或卵圆形,长3-4毫米,稍扁平,淡棕褐色。果熟期7月。
丁香叶忍冬的自然繁殖方式,未发现可育的种子,在植株根茎部发现有少量萌蘖,所以野生状态下的丁香叶忍冬繁殖方法为根茎萌蘖。
保护级别:在2008年3月公布的《北京市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中,丁香叶忍冬位列其中,为北京市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IUCN)中,保护级别为易危(VU)。
物种现状:2009年,北京市园林绿化局和北京林业大学主持实施北京市野生植物种质资源调查,仅在松山自然保护区发现有7株丁香叶忍冬存活,而在门头沟区的东灵山和怀柔区的慕田峪长城没有找到丁香叶忍冬植株。因此,北京地区的丁香叶忍冬已经属于极小种群。截止到2019年可以见到的丁香叶忍冬位于延庆松山百瀑泉西北约200米处在海拔1100米以上的林下,上层乔木有油松、华北五角枫等,仅有两株。
濒危原因:由于丁香叶忍冬位于松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与缓冲区的交界地带,游人时常越界光顾,又靠近1条登山小道,西侧30米外有1个新建的生态定位站,人员来往、器具搬运等人为活动对植被有所破坏加之,地处坡面,极易水土流失,抵御外界扰动能力弱。因此,丁香叶忍冬发现表层基质开始流失,丁香叶忍冬根部有裸露的危险。丁香叶忍冬的萌蘖繁殖方式,繁殖系数低,对环境变迁的适应能力弱,是导致丁香叶忍冬濒危的主要原因。
这个种因具有与丁香属 Syringa 植物相类似的叶片和很长而基部相连的叶柄,在属内显得非常突出。
从其连合成杯状的小苞片来看,它可能同倒卵叶忍冬 L. hemsleyana (O. Ktze.) Rehd. 有关联,但那个种的相邻两萼筒连合至中部,与本种明显不同。
特产河北(内丘)。
北京松山国家森林公园
参考文献
公园绿化:丁香叶忍冬因其特殊的适应能力可在石山上生长,因此可种植于假山之类的观赏景观中。
HPCE-DAD同时测定关东丁香叶中芦丁、紫云英苷、异槲皮苷
目的建立高效毛细管电泳二极管阵列检测法(HPCE-DAD)同时测定不同产地关东丁香叶中芦丁、紫云英苷、异槲皮苷的量。方法采用未涂渍标准熔融石英毛细管(40 cm×50μm,有效长度30 cm),35 mmol/L硼砂溶液(pH 9.25)为电泳缓冲液,分离电压25 kV,毛细管柱温25℃,检测波长206 nm,压力进样为5 kPa,3 s。结果 3种黄酮类成分在9 min内实现良好分离,芦丁、紫云英苷、异槲皮苷质量浓度分别在16.32~163.2μg/mL(r=0.999 6,n=6),6.48~64.8μg/mL(r=0.999 9,n=6),10.8~108μg/mL(r=0.999 4,n=6)范围内呈良好线性关系;平均回收率(n=9)分别为99.71%、100.17%、99.07%;RSD分别为1.08%、1.15%、1.19%。结论本方法可用于关东丁香叶中芦丁、紫云英苷和异槲皮苷的定量测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