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请输入搜索
斗彩团花菊蝶纹罐,明成化,通高11.1cm,口径5.3cm,足径5.6cm。清宫旧藏。
灌木或小乔木,高约2—7米, 幼柱粗壮, 无毛,有明显的叶痕而 团花杜鹃 团花杜鹃 表面粗糙,老枝灰 白色。叶多密生于枝顶,...
工具/原料剪刀,铅笔,橡皮擦红纸一张方法/步骤1将红纸裁成需要的正方形,如下图:
水团花 (《纲目拾遗》) 【异名】水杨梅(《广州植物志》),水黄凿(《陆川本草》),青龙珠(《广西中兽医药植》),穿鱼柳、假杨梅(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水加?、溪棉条(《福建中草药》),满山...
幌伞枫、团花、柚木、红背桂
幌伞枫(罗伞树)Heteropanax fragrans(Roxb.)Seem.常绿乔木,高8~30 m。树皮暗灰色,纵裂,具圆形明显凸起皮孔,内皮淡紫红色;枝条短粗,茎枝嫩时具"V"形叶柄痕迹。树冠圆伞形。叶大,互生,多在茎枝顶部聚生,通常三至四回羽状复叶,羽片和小叶均对生;小叶近革质,椭圆形或卵形,长6~15 cm,宽3~7 cm,先端尾尖或突尖,基部宽楔形或近
藏品名称:青花缠枝菊纹三系罐
规 格:口径:13cm 底径:12cm 高:23cm
青花缠枝菊纹三系罐,盘口,圆腹下敛,平底无釉,肩部装饰三个弯曲形小系,极具立体感。整器满施白釉,肥润如脂,通体青花为饰,口沿绘一周卷草纹,颈部绘海水纹,肩部绘缠枝纹,腹部绘缠枝菊纹,花朵饱满,生机盎然。近足处绘莲瓣纹。纹饰青花艳丽,纹饰细致,绘工精细,线条流畅,绘画处边缘有晕染效果,尤若山水画般。此罐器型规整端庄,青花发色明快艳丽,浓重之处带有黑色结晶状斑点,胎体厚重,器底露胎,有明显的螺旋纹痕迹。为明早期青花瓷器之典型,美品。
高:27.7cm 口径:12cm 底径:15cm
斗彩又称逗彩,中国传统制瓷工艺的珍品。创烧于明朝宣德年间,明成化时期的斗彩最受推崇,是釉下彩(青花)与釉上彩相结合的一种装饰品种。斗彩是预先在高温(1300°C)下烧成的釉下青花瓷器上,用矿物颜料进行二次施彩,填补青花图案留下的空白和涂染青花轮廓线内的空间,然后再次入小窑经过低温(800°C)烘烤而成。器型的画面上呈现出釉下青花与釉上色彩相斗媲美的效果。成化斗彩的施彩技法有填彩、点彩、加彩、染彩等多种。斗彩以其绚丽多彩的色调,沉稳老辣的色彩,形成了一种符合明人审美情趣的装饰风格。
烧制斗彩瓷器,需要先用青料在瓷胎上勾勒出纹饰的轮廓线,罩上透明釉,成为釉下青花,入炉焙烧,烧到一定程度取出,成为淡描青花器,冷却后再在青花勾线内填以色彩,成为釉上彩色,低温烘烧而成。因青花焙烧时间长,而粉彩焙烧时间短,斗彩是故意将青花焙烧时间一分为二,这样画面不仅轮廓鲜明,而且粉彩是后来堆加上去,画面自然突起,有了立体感。釉上釉下,给人以丰富、热烈而又不失清新之感。由于两次焙烧,火候很难把握,稍有不慎,器皿就变形报废,所以斗彩比粉彩少,尺寸大的就更少。
此罐敛口,短颈,溜肩,圆腹,卧足。溜肩处青花留白蝙蝠缠绕,罐身主题纹饰蝙蝠寿桃竖纹彩带,寓意福寿双全,团枝花卉龙纹和团枝花卉凤纹,龙、凤纹描绘的栩栩如生,喜庆吉祥。龙和凤虽然都是祥瑞之物,但二者的形象和内涵截然不同。龙给人威严而神秘,不可亲近,只可敬畏;凤象征着和美,安宁和幸福,乃至爱情,让人感到温馨、亲近、安全。龙纹为四爪龙,在当时阶级制度森严的情况下,只有王室贵族才能使用。此罐里外施满釉,施釉肥厚,釉面滋润,表面密布无色细纹片,罐内表面有明显“波浪釉”,据此及表面包浆、微观老化痕迹及胎质来判断为清晚光绪时期藏品,有仿康熙的风格,被意为小康熙。清晚期斗彩亦是一个时代的见证,近几年斗彩瓷器市场持续走高不低,而此斗彩龙凤纹罐,品相完美,保存下来实属不易,具有较高的收藏价值及升值空间。
更多咨询交流:18688409791
藏品名称:斗彩花卉纹菊瓣纹尊
款 识:大清雍正年制
规 格:口径:21cm 底径:15cm 高:26.4cm
尊撇口,圆腹,高圈足外撇。整个器型作菊瓣式。器型规整端庄,器外以斗彩绘竖向勾莲花纹,构图新颖别致,色彩淡雅,底青花双圈内楷书“大明雍正年制”六字款。雍正斗彩系仿明成化斗彩工艺制作,在纹饰布局、色彩配合及填彩工艺方面都进了一步。其突出表现,一是成功地模仿了成化斗彩鸡缸杯、天字罐等器 物,有的已达乱真的程度;二是雍正时期盛行粉彩,突破了以往单纯的釉下青花与釉上粉彩的传统工艺,将釉下青花与釉上粉彩相结合,使斗彩更加清新雅致。以花 鸟人物为装饰题材的雍正斗彩,釉下青花勾线,釉上填绘各种色彩,均填彩准确,不出边线,且追求色彩的变化,在一朵花内填以紫红黄绿青等多种色彩,反映了雍正斗彩制作工艺已经相当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