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请输入搜索
本项目建立一种离心风机科学设计方法。其内容是先用改进的工程设计方法给出性能良好的风机通道形状,再用开发的一套符合风机实际的三维粘性流数值计算软件分析其流场,好中选优研制机样机,最后由风机现场性能试验考核。这些软件预报风机全压误差小于2%,效率误差小于3%。按本方法已研制成5个性能很好的离心风机样机,即将鉴定并成批生产,并已申报了实用新型专利。上述5个样机均有效率高、噪声低、高效区性能曲线平坦等优点。其中一个样机的对比试验表明:它比目前国内市场流行的性能优良的6—41风机全压提高13%,比噪声下降3dB,效率提高2%,其综合性能已达国际先进水平。本项目还给出预报离心风机风舌噪声的数值计算软件。 2100433B
批准号 |
59575016 |
项目名称 |
低比噪声离心风机科学设计方法研究 |
项目类别 |
面上项目 |
申请代码 |
E0503 |
项目负责人 |
朱之墀 |
负责人职称 |
教授 |
依托单位 |
清华大学 |
研究期限 |
1996-01-01 至 1998-12-31 |
支持经费 |
9(万元) |
你好,离心风机加隔声罩的治理方式我们尝试过很多,做的工程项目也比较多,事实证明是可行的。加装隔声罩,可以解决离心风机机壳、电动机、基础振动等部位辐射的噪声源。对于离心风机出风口的噪声,可以在离心风机时...
进风向与主轴轴向致,却蜗壳内改变向风向相切于主轴风机离风机离风机利用做圆周运物体产离运原理离风机别于轴流风机 轴流风机与离风机外形区别非明显远区别明白说
叶片数量不同,多翼——顾名思义,就是翼片比较多。他们的特点:多翼风机噪音小,主要用于空调、热风幕等,还有可以适用窄小空间,可以做长轴向布置,也就是可以做成细长形状。但是,多翼风机的风压较小,叶片加工困...
离心风机气动噪声研究方法的分析与建议
对目前离心风机气动噪声的研究方法进行了分析 ,总结出数值模拟及其计算方法还不完善。提出了离心风机蜗壳简化成一个具有硬边界的理想壳体模型的思路来研究风机气动噪声
离心风机气动噪声降噪方法研究综述与分析
根据离心风机气动噪声较高的特点,总结了近十余年一些典型的控制气动噪声的方法,并按照声源和传递路径两类降噪方法进行分类,包括非常规蜗舌、改变叶轮形式、吸声蜗壳以及进出口加消声器等几种,最后根据其降噪效果进行了分析,得出了一些对比结论。
编 著 者:由振伟
版 次:1-1
I S B N:978-7-5635-6063-9
内容简介
本书全面深入地介绍了设计科学研究领域中的基本概念、常用的定性和定量研究方法以及论文撰写的基本流程及规范,对研究方法的实施过程、相关案例、优缺点进行了详细介绍。
本书内容翔实丰富、深入浅出,可以作为高等院校设计艺术学、环境设计、建筑设计、展示设计等专业的研究生和高年级本科生相关课程的教材或理论科研参考书,也可以作为相关产业服务人员的理论指导手册。
目录介绍
第1部分绪论
第1章本书的构成与使用方法1
1.1本书阅读引导1
1.2各部分的构成与使用方法2
1.2.1第1部分:绪论2
1.2.2第2部分:调查研究方法2
1.2.3第3部分:实验研究方法2
1.2.4第4部分:定性研究方法3
1.2.5第5部分:定量研究方法4
1.2.6第6部分:研究论文撰写4
1.3章节互动阅读4
1.4方法地图4
第2章基于事实理据的设计研究9
2.1实证研究的概念与发展9
2.2设计学呼吁实证研究9
2.3设计学的多学科背景10
2.3.1统计学10
2.3.2心理学11
2.3.3工程学11
2.4设计领域的分类12
2.4.1智能设计12
2.4.2交互设计12
2.4.3服务设计13
2.5本书的编撰目的15
第3章研究的基本概念16
3.1科学与科学方法16
3.2设计研究17
3.3研究的分类17
3.3.1理论性研究与应用性研究17
3.3.2观察性研究、描述性研究、探索性研究、解释性研究与预测性研究17
3.3.3横向研究与纵向研究18
3.4设计研究的实施步骤19
3.4.1明确研究主题20
3.4.2实施研究准备21
3.4.3资料获取21
3.4.4资料分析22
3.4.5结果与讨论22
3.5思考与练习23
第2部分调查研究方法
第4章调查研究方法24
4.1抽样设计24
4.1.1抽样设计的基本概念24
4.1.2抽样的基本原则25
4.1.3抽样的基本类型25
4.2量表设计28
4.2.1量表设计的基本概念28
4.2.2瑟斯顿量表29
4.2.3格特曼量表30
4.2.4里克特量表32
4.3问卷调查法33
4.3.1问卷调查法的基本概念33
4.3.2问卷的结构34
4.3.3问卷法的实施步骤38
4.3.4问卷法的优缺点43
4.4实地考察法43
4.4.1基本概念43
4.4.2实施步骤43
4.4.3研究案例:厦门海湾公园方案设计与实地考察评述44
4.4.4适用于实地考察法的课题44
4.5访问调查法45
4.5.1访问调查法的基本概念45
4.5.2访问调查法的类型45
4.5.3访问调查法的实施步骤46
4.5.4访问调查法的技巧47
4.6观察法47
4.6.1观察法的基本概念47
4.6.2观察法的要求48
4.6.3观察法的类型48
4.6.4观察法的实施步骤50
4.6.5观察法的优缺点56
4.6.6观察法适用的主题57
4.6.7步骤实践:教师课堂角色类型研究57
4.6.8案例:IDEO的自行车设计58
4.7思考与练习59
第3部分实验研究方法
第5章实验研究方法61
5.1实验研究方法的基本概念61
5.1.1实验研究方法中的基本概念61
5.1.2实验研究方法的特征63
5.1.3实验的信度和效度63
5.2实验研究法的实施步骤64
5.2.1研究问题与假设64
5.2.2实验准备与实施65
5.2.3数据分析65
5.2.4讨论与总结66
5.3影响实验结果的因素66
5.3.1外部环境设计66
5.3.2观察者效应67
5.4相关案例介绍67
5.4.1案例一:基于SD法的玻璃杯颜色印象评估探究67
5.4.2案例二:不同视频讲座类型对专注度、情绪、认知负荷和学习效果的影响68
5.5思考与练习69
第4部分定性研究方法
第6章个案研究法70
6.1个案研究法的基本概念70
6.2个案研究法的实施步骤71
6.2.1确定研究主题71
6.2.2研究准备71
6.2.3研究实施72
6.2.4资料整理与分析72
6.2.5讨论与总结73
6.2.6撰写报告73
6.3个案研究法的优缺点74
6.4文献案例分析74
6.4.1案例一:智能手机使用体验的个案研究74
6.4.2案例二:服务设计中的流程与方法探讨——以米兰理工大学设计创新与设计方法课程为例75
6.5思考与练习76
第7章历史研究法77
7.1历史研究法的基本概念77
7.1.1历史研究法的目的77
7.1.2历史研究法的特征77
7.1.3历史研究法的作用78
7.2历史研究法的分类78
7.2.1比较史学法78
7.2.2计量史学法80
7.2.3心理史学法81
7.2.4考据法83
7.3历史研究法的实施步骤85
7.3.1选择研究主题85
7.3.2资料收集85
7.3.3资料鉴别85
7.3.4资料分析86
7.3.5总结86
7.4历史研究法在设计研究中的应用86
7.5历史研究法的优缺点87
7.6实施案例88
7.6.1案例一:中国古代屏风设计的文化阐释88
7.6.2案例二:中韩两国教师教育比较研究89
7.6.3案例三:情感化主导的城市导视系统设计研究90
7.7思考与练习91
第8章内容分析法92
8.1内容分析法的基本概念92
8.2内容分析法的类别92
8.3研究实施的一般步骤93
8.3.1确定研究主题93
8.3.2研究实施准备93
8.3.3研究分析94
8.3.4数据分析与结论94
8.3.5讨论95
8.4内容分析法的优缺点96
8.5文献案例分析96
8.5.1案例一:德系三大豪华轿车在《中国经营报》中的平面广告分析96
8.5.2案例二:基于内容分析法的非正式学习国内研究综述97
8.6思考与练习98
第9章亲和图法99
9.1亲和图法的基本概念99
9.1.1亲和图法的得名99
9.1.2亲和图法的应用99
9.1.3实施的必要条件100
9.2研究实施的一般步骤100
9.2.1主题与组织讨论101
9.2.2实施讨论101
9.2.3A型图解化103
9.2.4B型文章化104
9.2.5讨论与总结104
9.3亲和图法的优缺点105
9.4相关研究105
9.4.1案例一:医养结合服务模式下的老年人智能家居产品设计应用研究105
9.4.2案例二:移动端音乐社区的应用创新与用户体验研究107
9.5思考与练习108
第10章扎根理论109
10.1扎根理论的基本概念109
10.2资料编码的三阶段模型109
10.2.1开放式编码110
10.2.2主轴编码110
10.2.3选择性编码110
10.3研究实施的一般步骤110
10.3.1研究设计111
10.3.2资料收集111
10.3.3资料整理111
10.3.4资料分析111
10.3.5回顾比较112
10.4扎根理论的实际应用112
10.4.1案例一:基于扎根理论的城市居民绿色出行行为影响因素理论模型探讨112
10.4.2案例二:我国知识型员工创新能力感知的多维度量表开发113
10.5思考与练习114
第11章动素分析法115
11.1动素分析法的基本概念115
11.2研究实施的一般步骤115
11.2.1主题与实验规划116
11.2.2实验准备117
11.2.3进行实验118
11.2.4数据分析118
11.2.5讨论与总结120
11.3动素分析法的优缺点122
11.4思考与练习122
第12章协议分析法123
12.1协议分析法的基本概念123
12.2研究实施的一般步骤123
12.2.1确定研究主题与设计实验124
12.2.2实验准备125
12.2.3实验实施126
12.2.4资料分析126
12.2.5讨论与总结131
12.3协议分析法的优缺点131
12.4相关研究:使用绘图讨论法和协议分析法进行消费者品牌偏好分析131
12.5思考与练习132
第13章顺序行动表记法133
13.1顺序行动表记法的基本概念133
13.2研究实施的一般步骤133
13.2.1确定研究主题与设计实验134
13.2.2实验准备135
13.2.3进行实验135
13.2.4数据分析136
13.2.5讨论与总结138
13.3顺序行动表记法的优缺点139
13.4相关研究:广告位置对目标产品搜索时间和消费者购买行为的研究139
13.5思考与练习140
第5部分定量研究方法
第14章数量估计法141
14.1数量估计法的基本概念141
14.2研究实施的一般步骤142
14.2.1主题与实验规划142
14.2.2实验准备143
14.2.3进行实验145
14.2.4数据分析146
14.2.5讨论与总结149
14.3数量估计法的优缺点149
14.4思考与练习150
第15章正规化顺位法151
15.1正规化顺位法的基本概念151
15.2研究实施的一般步骤152
15.2.1主题与实验规划152
15.2.2实验准备153
15.2.3进行实验154
15.2.4数据分析155
15.2.5讨论与总结158
15.3正规化顺位法的优缺点159
15.4相关研究:LCD屏幕明朝体的易读性与喜好度研究159
15.5思考与练习159
第16章成对比较法160
16.1成对比较法的基本概念160
16.2研究实施的一般步骤161
16.2.1主题与实验规划161
16.2.2实验准备162
16.2.3进行实验166
16.2.4数据分析167
16.2.5讨论与总结173
16.3成对比较法的优缺点173
16.4思考与练习174
第17章语义差别法175
17.1语义差别法的基本概念175
17.2研究实施的一般步骤176
17.2.1主题与实验规划176
17.2.2实验准备178
17.2.3进行实验182
17.2.4数据分析182
17.2.5讨论与总结187
17.3语义差别法的优缺点188
17.4思考与练习189
第18章工作抽样法190
18.1工作抽样法的基本概念190
18.2研究实施的一般步骤191
18.2.1主题与实验规划191
18.2.2实验准备192
18.2.3进行实验193
18.2.4数据分析194
18.2.5讨论与总结197
18.3工作抽样法的优缺点及应用198
18.4思考与练习198
第19章眼动分析法199
19.1眼动分析法的基本概念199
19.2研究实施的一般步骤200
19.2.1主题与实验规划201
19.2.2实验准备202
19.2.3进行实验203
19.2.4数据分析204
19.2.5讨论与总结206
19.3眼动分析法的优缺点207
19.4思考与练习207
第6部分研究论文撰写
第20章设计科学研究论文撰写208
20.1概述208
20.2从撰稿到发表209
20.2.1论文选题与文献回顾209
20.2.2论文起草209
20.2.3论文修改210
20.2.4投稿与发表210
20.3学术期刊论文的结构210
20.3.1中文学术期刊的结构211
20.3.2英文学术期刊的结构212
20.4学位论文的结构213
20.4.1中文学位论文的结构214
20.4.2英文学位论文的结构216
20.5规范引用及其重要性217
20.5.1如何引用218
20.5.2避免剽窃218
20.6思考与练习219
参考文献2202100433B
低屈强比钢是指材料的屈强比即屈服强度Rel与拉伸强度Rm之比值(Rel/Rm)明显低于常规钢种的钢。
1 科学与技术
1.1 科学与科学精神
1.1.1 科学
1.1.2 科学精神
1.2 技术与高技术
1.2.1 技术
1.2.2 高技术
1.3 科学与技术的关系
1.4 科学技术发展趋势
1.4.1 现代科学的数学化
1.4.2 现代科学的整体化
1.4.3 科学、技术、生产一体化
思考题与习题
2 科学研究内容
2.1 科学研究的概念和内容
2.1.1 科学研究的概念
2.1.2 科学研究的内容
2.1.3 科学研究的步骤
2.2 研究课题的选择
2.2.1 研究课题的来源
2.2.2 研究课题的选择原则
2.3 科学研究的类型
2.3.1 按研究过程分类
2.3.2 按研究性质分类
2.3.3 按研究规模分类
2.3.4 按研究方法区分
2.4 科研设计
2.4.1 科研设计的概念与意义
2.4.2 科研设计的目的
2.4.3 科研设计书的具体内容
2.4.4 开题报告
2.4.5 开题报告会
2.5 科研设计方法
2.5.1 指标、因素与水平
2.5.2 试验设计的基本原则
2.5.3 设计试验步骤
2.5.4 正交表及试验安排
2.5.5 常用统计量及其计算
思考题与习题
3 研究试样的采取与制备
3.1 矿床采样
3.1.1 采样要求
3.1.2 采样设计
3.2 工厂取样
3.2.1 静置料堆的取样
3.2.2 流动物料的取样
3.3 研究前试样的制备
3.3.1 试样加工操作
3.3.2 固体原料试样的采取和加工工作的自动化和联动化
思考题与习题
4 单因素试验设计法
4.1 平分法
4.1.1 平分法概念
4.1.2 平分法的作法
4.2 黄金分割法
4.2.1 黄金分割法的概念
4.2.2 0.6 18法的作法
4.3 分数法
4.3.1 所有可能的试验总数正好是某一个Fn-1
4.3.2 所有可能的试验总数大于某一Fn-1而小于Fn 1-1
4.4 预给要求法
4.5 比例分割法
思考题与习题
5 正交试验设计与极差分析
5.1 单指标正交试验设计
5.1.1 试验方案设计
5.1.2 试验结果的计算、分析
5.2 正交试验设计原理的直观解释
5.3 多指标正交试验设计
5.3.1 综合平衡法
5.3.2 综合评分法
5.3.3 排队评分法
5.4 混合型正交表的试验设计
5.5 考虑交互作用的正交试验设计
思考题与习题
6 方差分析
6.1 概述
6.1.1 方差分析的意义
6.1.2 方差分析的概念
6.1.3 方差分析的种类
6.2 单因素试验的方差分析
6.2.1 问题的提出
6.2.2 简单的示例
6.2.3 单因素试验方差分析的一般步骤
6.3 双因素试验的方差分析
思考题与习题
7 正交试验设计的方差分析
7.1 在正交表上进行方差分析的步骤与格式
7.1.1 偏差平方和的计算
7.1.2 计算平均偏差平方和与自由度
7.1.3 计算F值及查F分布表
7.1.4 对因素进行显著性检验
7.2 二水平正交试验设计的方差分析
7.1.1 不考虑交互作用的二水平正交试验设计的方差分析
7.2.2 考虑交互作用的二水平正交试验设计的方差分析
7.3 三水平正交试验设计的方差分析
7.3.1 不考虑交互作用的三水平正交试验设计的方差分析
7.3.2 有交互作用的三水平正交试验设计的方差分析
7.4 四水平正交试验设计的方差分析
7.5 混合型正交表的方差分析
7.6 重复试验和重复取样的方差分析
7.6.1 重复试验的方差分析
7.6.2 重复取样的方差分析
7.7 0~1数据的计算分析法
思考题与习题
8 正交试验设计的灵活应用
8.1 并列法
8.2 拟水平法
8.2.1 拟水平法的直观分析
8.2.2 拟水平的方差分析
8.3 组合法
8.4 部分追加法
8.5 直积法
9 正交设计法在工业上的应用
9.1 电子陶瓷材料的研制
9.1.1 前言
9.1.2 试验内容
9.1.3 结果与讨论
9.1.4 结论
9.2 陶瓷颜料的研制
9.2.1 试验内容与试剂
9.2.2 试验设备
9.2.3 试验结果与分析
9.2.4 色度测定
9.2.5 结论
9.3 釉的研制
9.3.1 试验内容
9.3.2 试验结果与分析
9.3.3 结论
9.3.4 红釉试验
9.4 高档细瓷的研制
9.4.1 试验内容与原料
9.4.2 试验结果的分析
9.4.3 第二批正交试验
9.4.4 试验结果
9.5 环境监测分析
9.6 水污染处理工程
9.6.1 试验内容和药品及仪器
9.6.2 试验方法
9.6.3 结果与讨论
思考题与习题
10 试验误差分析与数据处理
10.1 真值与误差
10.1 I1真值与平均值
10.1 _2误差与误差的分类
10.1.3 观测的精度
lO.2 偶然误差的分布规律
10.2.1 偶然误差的性质与特点
10.2.2 误差的表示方法
10.3 有效数字与运算法则
10.3.1 有效数字的确定
10.3.2 常用的基本运算法则
10.3.3 可疑观测值的取舍
lO.4 试验数据的整理与归纳
10.4.1 列表法
lO.4.2 图示法
10.4.3 方程法
思考题与习题
11 科技工作报告与科技论文
11.1 概述
11.2 科技工作报告
11.2.1 科技试验报告
11.2.2 实验报告
11.2.3 科技开题报告
11.2.4 研制报告
11.2.5 测试报告
11.2.6 生产使用报告
11.2.7 技术总结报告
11.2.8 可行性研究报告
11.2.9 专题文献综述
11.2.1 0申请鉴定的报告及鉴定证书
11.3 科技论文
11.3.1 科技论文概述
11.3.2 科技论文的基本格式
11.3.3 论文的写作过程
11.3.4 自然科学学位论文的撰写
11.4 毕业论文和毕业设计
思考题与习题
12 科技成果的评价、申报与应用
12.1 科技成果的特点、类型与表现形式
12.1.1 科技成果的特点
12.1.2 科技成果的类型及表现
12.2 科技成果的鉴定与评价
12.2.1 科学技术成果的技术鉴定
12.2.2 科学技术成果的鉴定程序
12.2.3 科技成果的经济评价
12.2.4 综合评价
12.3 科技成果的申报及推广应用
12.3.1 科技成果的申报
12.3.2 科技成果的应用与推广
思考题与习题
附录
附录1 国际原子量表
附录2 矿物表
附录3 各种筛子的规格
附录4 F检验临界值表
附录5 常用正交表
附录6 可化成直线的常用曲线类型
附录7 法定计量单位制的单位
附录8 基本物理量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收起全部<<2100433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