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请输入搜索
大粗根鸢尾为多年生草本,植株基部常有大量老叶叶鞘残留的纤维,不反卷,棕褐色。产吉林、内蒙古、山西。生于向阳山坡及林缘草地。
生长于向阳山坡及林缘草地。
产于吉林、内蒙古、山西。
本变种与原变种的区别点在于:叶较长而宽,长10-20厘米,宽3-6毫米;花茎高10-20厘米,直径l5-2毫米;苞片长4-5厘米,宽8-l0毫米;花蓝紫色,直径4.5-5厘米;花被管长约2.5厘米,外花被裂片倒卵形,长约5厘米,宽约l.5厘米,内花被裂片倒披针形,长约4厘米,宽约8毫米;雄蕊长约2厘米;花柱分枝长约2.5厘米,顶端裂片钝三角形,子房长约1.8厘米。花期5月,果期6-8月。
【功能主治】消积,破瘀,行水,解毒。治食滞胀满,癥瘕积聚,臌胀,肿毒,痔瘘,跌打损伤。 ①《本经》:"主破癥瘕积聚,去水,下三虫。" ②《别录》:"疗头眩。"...
鸢尾根是白色,也有淡黄色的。有微毒。
中文名:鸢尾花 学名:Iris tectorum 产地分布:鸢尾属植物成长在日本、中国、西伯利亚和几乎整个温带世界。  ...
HPLC法测定射干根中次野鸢尾黄素的含量
目的测定射干根中次野鸢尾黄素的含量。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色谱柱:INERTSILODS-SP柱(4.6mm×150mm,5μm),流动相:甲醇-0.2%磷酸水溶液(53:47),流速:1.0 mL/min,检测波长:266nm。结果次野鸢尾黄素线性范围为0.232~0.1.392μg,r=0.999 9;次野鸢尾黄素平均回收率为100.16%,RSD为1.31%(n=5);射干根中次野鸢尾黄素的含量为1.28%。结论射干根中次野鸢尾黄素的含量为根茎的10多倍,完全符合《中国药典》大于0.10%的含量要求,可以作为扩大药源的依据。
分株繁殖一般每隔2至4年进行一次,于春、秋两季或花后进行。鸢尾在花后进行分株(要避开梅雨季节),在冬季到来之前花芽就能分化充足,第二年即可开花。分割根茎时,以3至4个芽为好。分株若太细,则会影响翌年开花。在进行分株繁殖时,应将植株上部叶片剪去,留20厘米左右进行栽植。鸢尾大多数品种宜浅植。栽植间距依种类而异,强健种为50×50厘米,一般品种在20×20厘米左右。
若采用种子繁殖,应在种子成熟后立即进行,这样种子容易萌发,2至3年即可开花。
一只种球经过一年的种植开花后养分将会耗尽,产生新根,新球周围又会有许多子球,子球通过1至2年的种植,又可发育成开花球。世界花卉种植专家对球根鸢尾的腋芽、鳞茎、茎盘、花茎等不同器官进行组织培养,使之长出新的球茎,这为加速繁殖及培育无病害的健壮母球提供了新办法。
粗根鸢尾是多年生草本植物,植株基部常有大量老叶叶鞘残留的纤维,不反卷,棕褐色。根状茎不明显,短而小,木质;须根肉质,直径3-4毫米,有皱缩的横纹,黄白色或黄褐色,顶端渐细,基部略粗,不分枝或少分枝;叶深绿色,有光泽,狭条形,花期叶长5-13厘米,宽1.5-2毫米,果期可长达30厘米,宽约3毫米,顶端长渐尖,基部鞘状,膜质,色较淡,无明显的中脉。
花茎细,长2-4厘米,不伸出或略伸出地面;苞片2 枚,黄绿色,膜质,狭披针形,顶端短渐尖,内包含有1朵花;花蓝紫色,直径3.5-3.8厘米;花梗长约5毫米;花被管长约2厘米,上部逐渐变粗,外花被裂片狭倒卵形,长约3.5厘米,宽约1厘米,有紫褐色及白色的斑纹,爪部楔形,中脉上有黄色须毛状的附属物,内花被裂片倒披针形,长2.5-2.8厘米,宽4-5毫米,顶端微凹,花盛开时略向外倾斜;雄蕊长约1.5厘米;花柱分枝扁平,长约2.3厘米,顶端裂片狭三角形,子房绿色,狭纺锤形,长约1.2厘米。
蒴果卵圆形或椭圆形,长3.5-4厘米,直径1.5-2厘米,果皮革质,顶端渐尖成喙,枯萎的花被宿存其上,成熟的果实只沿室背开裂至基部;种子棕褐色,梨形,有黄白色的附属物。花期5月,果期6-8月。
常见病害。主要为害植株的茎或叶的基部,严重时整株死亡。高温多湿,土壤贫瘠板结时发病率高。防治方法:轮作期应在4年以上。适当通风,避免栽培过密。发病期前定期喷洒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50%托布津可湿性粉剂500倍液。
叶枯病是一种常见病,这种病传染性非常强,对鸢尾生长有较大影响。现将其发病症状、发生规律及防治方法介绍如下:症状多从叶尖部开始发生,发病初期叶尖有灰褐色病斑或片状干枯,以后逐渐向叶基部侵染,最后导致整个叶片呈焦枯状,并出现黑色粒状物。发病规律是病原菌以菌核状态在土壤或病株残体上越冬,仲春伴随雨、风或浇水传播,整个生长季均能发病,6至9月为发病高峰期。防治方法 加强检疫,不引进带病植株。栽植前做好土壤及植株消毒。加强日常养护,防止栽植地积水。发病初期及时将病叶剪除,减少侵染源。冬季将地表叶片剪除,集中烧毁。如有发病可用75 %百菌清可湿性粉剂800倍液与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交替喷施,连喷4至5次,每次间隔8至10天。
患立桔病的植株,球茎鳞片基部变软,之后呈现灰褐色,上覆白色霉状物,最后完全腐烂掉。其病因主要是由孢子感染,一般温度愈高,病害发展蔓延愈快。防治方法:①用四氯丹及免赖得消毒种球。②用蒸气灭菌法或用溴化钾烷消毒土壤。③与剑兰及小苍兰轮作。
主要表现在植株局部生长受阻,花苞枯萎,根系呈水渍状腐烂。其病因是线虫经土壤在染根部,较难控制。防治方法:①以四氯丹+免赖得消毒种球。②土壤消毒,或在种植后发病初期每平方米用依得利5-8克或普拔克7-14毫升消毒。③用溴化甲烷消毒处理。
患尻腐病的鸢尾表现生育不良,叶变黄,不久即枯萎;球根基部腐败,后期生有白色霉菌,防治方法:①氧化苦土壤消毒。②洛比龙浸渍球根消毒。
主要表现为叶部有灰白色轮点或黄、白色条斑,把植株叶片透光看,有许多透明的小斑点,不久变紫色斑点,由下部叶往上枯萎。主要病因是该病毒由蚜虫媒介或手和器具等接触传染。防治方法:①繁殖时选无病植株或球根。②手、刀具等工具消毒。③用马拉松、氧化乐果、蚜灭多等农药防治蚜虫。
植株受害后有局部性的生长阻碍,花苞枯萎,根系呈现许多短小窄黑的根,严重时球根将烂掉。防治方法以蒸气灭菌或以溴化甲烷消毒土壤。
蟋蟀主要是在杂草中繁殖,先期食害值株芽尖,不久即食植株的叶片。防治方法:①喷洒七氯灭虫。③及早除掉杂草。
另外,鸢尾在生长过程中还易发生蚜虫、红壁虱等虫害,主要是在高温干燥时发生,大发生时不易灭绝,因而要在早期喷洒有机硫磺剂(克杀螨、灭螨法等)和其他杀壁虱剂,同时使用敌敌畏等杀虫熏烟剂,也能收到良好的防效。但在高温多湿和整个开花期易产生药害,故要避免使用,或者喷完药后用清水淋洗。有条件使用注射管加压喷水,除虫的效果也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