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请输入搜索
本项研究以欧洲钢结构规范(Eurocode 3, Part 1-8)推荐的组件法来研究常温与高温下的冷弯薄壁钢结构梁柱节点性能。 在本项目中,首先进行了常温下冷弯薄壁钢板-螺栓连接受剪时的受力变形性能的研究。采用试验,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等手段,分析钢板厚度,螺栓孔径,端距/边距比值,螺栓孔间距,温度等因素对冷弯薄壁钢板-螺栓连接这一基本组件的受力与变形性能的影响,并建立常温下的受力变形理论模型;将理论模型计算结果有限元模拟结果和实验所得的结果进行对比,发现该模型在预测常温下冷弯薄壁钢板-螺栓连接的受力变形曲线上有极高的精确性。 其次,进一步将研究扩展到高温,研究不同温度下冷弯薄壁钢板-螺栓连接受剪时的受力变形性能。采用试验、有限元模拟、理论数值模型计算相结合的方式分析前述各参数对高温下冷弯薄壁钢板-螺栓连接的受力变形性能的影响。通过研究发现,之前提出的常温下冷弯薄壁钢板-螺栓受剪时的受力变形曲线的理论模型通过变换同样适用于高温的情况。经过理论模型计算与有限元模拟结果对比发现,该理论模型在预测高温下冷弯薄壁钢板-螺栓连接受剪时的受力变形曲线仍有很高的精确性。本研究成果可以用于冷弯薄壁钢结构的梁柱节点设计理论及工程应用。 2100433B
本项研究以欧洲钢结构规范(Eurocode 3, Part 1-8)推荐的组件法来研究常温与高温下的冷弯薄壁钢结构梁柱节点性能。采用试验,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等手段,分析钢板厚度,螺栓孔径,端距/边距比值,螺栓孔间距,温度等因素对冷弯薄壁钢板-螺栓连接这一基本组件的受力与变形性能的影响,并建立常温与高温下的受力变形理论模型;将得到的理论模型应用于冷弯薄壁钢结构梁柱节点的性能分析,采用冷弯薄壁钢结构梁柱节点常温与高温足尺试验来验证理论模型的精确性。研究成果可以用于冷弯薄壁钢结构的梁柱节点设计理论及工程应用。
钢结构节点的BIM技术研究与应用
本文主要就钢结构节点的BIM技术进行分析,探究该项技术的使用要点。以我国某一建筑工程项目为例,构建BIM信息模型,赋予其模型运动模拟以及漫游等的性能。该种建模方式相对来说会比较简单,且建模的速度也比较快,其内部的功能较为丰富。近些年来,BIM技术的发展速度十分的迅猛,但是其技术并没有高效的应用到钢结构的领域之中,我国对其的研究力度也比较差,只能实现一些初级性的功能,想要进一步的促进建筑行业的发展,就需要搭创信息软件平台,构建节点建模系统,完善钢结构BIM模型。
钢结构节点构造
6、檩条、墙梁 6-1、C型冷弯薄壁型钢 6-1-1 、型钢截面特性 6-1-2 、安装节点图 6-2、Z型冷弯薄壁型钢 6-2-1 、型钢截面特性 7、屋面、墙面压型钢板 7-1、HV-203KL-406板 7、屋面、墙面压型钢板 7-1、HV-203KL-406板 7-1-1 、板型图 7-1-2 、连接节点 7-2、HV-380SF-760 7-2-1 、板型图 7-2-2 、连接节点图 7-3、HV-475SF-475板 7-3-1 、板型图 7-3-2 、连接节点图 7-4、HV-197TD-788板 7-4-1 、板型图 7-4-2 、连接节点 说明: ■防水空腔可以阻止因毛细现象而造成的渗水。 ■该板型可用于屋面板和墙面板,采用自攻螺钉和屋面檩条或墙梁连接。 ■用作屋面板时,螺钉穿过波峰与屋面檩条固定;用作墙面板时,螺钉在靠近波峰的波谷平直段与墙梁固定。 7-4、HV-2
高层和超高层钢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破坏问题是结构工程领域的国际前沿课题。本项目研究钢结构节点在地震作用下的脆性破坏机制,引入损伤理论评价节点抗震性能,建立局部损伤节点恢复力模型,提出新型节点构造形式及其设计方法。研究成果对制定高层钢结构抗震设计规范、发展抗震设计概念和理论、减少地震灾害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工程应用价值。 2100433B
汶川地震中大量钢筋混凝土框架房屋由于形成了“强梁弱柱”型破坏机制而破坏甚至倒塌,没有形成预期的“强柱弱梁”破坏机制,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现行设计中沿两个主轴方向单独进行节点“强柱弱梁”校核的抗震设计。本课题针对梁柱节点、钢筋混凝土柱、钢框架进行了斜向地震作用下的抗震性能的试验研究和理论分析,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进行了斜向地震作用下无板梁柱节点和带板梁柱节点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主轴方向强柱弱梁设计的梁柱节点,在斜向荷载作用下出现柱铰破坏,没有实现强柱弱梁设计;2.进行了斜向地震作用下钢筋混凝土柱及角部加强柱的抗震性能研究,得到了承载力在加载角度从22.5°到45°呈下降趋势,角部集中配筋的方式可以有效的改善构件的承载力和延性;3.对三层钢框架进行了多方向输入的振动台试验,结果表明45°时形成了明显柱铰破坏机制,且结构的自振频率随着加速度幅值的增大迅速下降。4.提出了梁端钢丝网加固方法,并对其进行了试验研究和数值模拟,总结了其耗能特性。 2100433B
汶川地震中大量钢筋混凝土框架房屋由于形成了强梁弱柱型破坏机制而破坏甚至倒塌,没有形成预期的强柱弱梁破坏机制,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现行设计中沿两个主轴方向单独进行节点强柱弱梁校核的抗震设计,没有考虑地震动输入的多维性特别是斜向地震输入时节点周边梁柱强度比的变化,即斜向地震输入时节点周边2个方向的梁参与工作,梁的强度大幅提高而柱的强度基本不变。本项目将通过理论分析、试验研究和数值模拟方法对斜向地震输入下梁柱节点破坏机制进行研究,以揭示在斜向地震输入下梁柱节点的破坏机理以及确定在斜向地震输入下实现强柱弱梁破坏机制的强柱系数等抗震设计参数,建立斜向地震作用下的抗震设计方法;在基本不改变原来沿两个主轴方向单独进行抗震设计前提下,提出一种角部集中配筋柱方法,在保证不发生钢筋粘结破坏的条件下可以大幅提高柱子斜向承载力,以实现斜向地震输入下梁柱节点强柱弱梁破坏机制的设计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