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请输入搜索
城市园林绿地系统(system of open space),城市中由各种类型、各种规模的园林绿地组成的生态系统,用以改善城市环境,为城市居民提供游憩境域。
从生态学、环境心理学和环境美学等方面看,绿地主要有两方面的作用。
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释放氧气,能提高空气的含氧量。植物的根部吸收水分,通过叶片蒸发到空气中,可以提高空气的湿度。某些植物能够吸收工厂排放的有害气体,从而降低空气中有害物质含量。某些植物能够分泌杀菌物质,有助于降低空气的含菌量。植物枝叶可以滞留、过滤空气中的尘粒,起着净化空气的作用。植物吸收一部分太阳辐射热和通过浓荫的覆盖降低地面的热辐射,造成局部地区的温度较低,而周围地区温度较高,这样便会因温差而形成空气对流,可以改善小气候。林带还有降低噪声的作用。
以各类建筑物为主体的城市空间环境,使人感到单调和枯燥。植物以其纷繁的品种、色彩、线条、造型,丰富城市的景观,有利于缓解人们心理上的压力。将各类植物穿插布置在建筑之间和建筑周围,既可冲淡单调、枯燥的人工化气氛,又可烘托建筑的个性,构成人工和自然相融和的空间环境。
中国在50年代初期开始,把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规划作为城市总体规划的内容。当时的规划作法是:充分利用天然河流和湖泊水面,均衡安排各种公园、绿地、林荫道,结合其他绿地、绿带在城市中形成一个完整的园林绿地系统。规划的着重点是计算和布置各种公共绿地。
城市绿地根据功能可分为:公共绿地(公园、林荫道)、居住区绿地、专用绿地、防护绿地和郊区的风景游览绿地等。城市公共绿地定额指标,是指高峰时间(如节假日游人集中的高峰时间)全市游人总数和每个游人应占的公园绿地面积。50年代经过调查得知:在一般气候条件下,城市在高峰时间进入公园绿地的游人数约占全市人口10%,每个游人应占有的公园绿地面积不宜小于60平方米。由此确定城市公共绿地的远期规划指标不应低于每人 6平方米。中国国家基本建设委员会1980年颁布的《城市规划定额指标暂行规定》中规定:城市公共绿地定额每人近期为3~5平方米,远期为7~11平方米。 公共绿地以外的其他绿地,没有法定的指标。
从70年代起,国际上对环境科学的研究逐步深入。中国也开始重视植物在环境保护方面的作用并进行研究。中国学术界提出一个新的补充性的绿地指标──城市绿化覆盖率,认为在一般情况下,城市绿化覆盖率不应低于30%。
中国在50~70年代,规划一般遵循均匀布置各项公共绿地的原则,使每个城市居民都能就近享用绿地。构成公共绿地的主体是各种类型的公园。全市性公园的规模在10公顷以上,要求有比较齐全的设施;区公园的规模为5~8公顷; 居住区级的公园或小游园,规模在1公顷左右。全市性公园按照城市的规模和布局,设一处或多处,要求位置适中,交通方便。区公园服务半径不大于1公里。 居住区级的公园或小游园的服务半径不超过500米。 城市的园林绿地系统规划 ,一般按照上述要求,选定各种公园的位置和布置林荫道,并结合城市自然地形,体现城市特色,如利用市区的河道、丘陵等布置绿带,把各类公园绿地连接起来,成为一体。合肥市利用拆除后的城墙墙基,结合护城河,布置成一个环形绿带,很有特色。西安市也利用环城公园、林荫道和工厂防护林带,把各个分散的公园连接起来。
近20年出现一种关于大城市布局结构的新的理论:以多中心、组团式城市群或带形城市取代传统的单一中心的城市。这种新的城市布局结构有可能在组团、群体之间穿插森林、农田和牧场,使城市同大自然紧密融合。这样可以大大改善城市环境质量。
城市中由各种类型、各种规模的园林绿地组成的生态系统,用以改善城市环境,为城市居民提供游憩境域。 发展简史 古代的园林主要属于皇室、贵族、僧侣、富豪所有,供少数人游乐、狩猎之用。规模较大的园林大多分布于...
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规划应考虑以下原则:1应结合城市其他组成部分的规划,综合考虑,全面安排;2.必须结合当地特点,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3.应均衡分布,比例合理,满足全市居民休息游览的要求;4.既要有远景...
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规划应考虑以下原则:1应结合城市其他组成部分的规划,综合考虑,全面安排;2.必须结合当地特点,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3.应均衡分布,比例合理,满足全市居民休息游览的要求;4.既要有远景...
城市园林绿地系统的景观生态建设探究
近些年以来,我国城市化得到了快速发展,但随之而来的就是生态问题,同时也引起了大家的广泛关注.对于建设城市绿化刚刚开始的时候只是建设观赏,而现在更多的是为了保护环境,达到一个生态绿化的目的.进行绿化的主要功能更多的是从防护、美化、保护生物、观赏以及自然景观的多重性等方面来考虑的,建设的目的也是为了更好地让我们的生活融入大自然当中去,对此可以看出,园林绿地系统对于改善环境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必须理论结合实践,二者相融合,进而创造出更好的生态环境.本文主要对建设绿地系统的生态环境给出相应的方法,也得到了进一步的研究.
城市园林绿地系统的景观生态建设初探
伴随着经济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在城市里生活的人对自然与人和谐共处的观念的进一步普及,人们对于健康的城市生活的追求,大力建设城市园林成为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在生态环境的改善方面有着举足轻重作用就有城市园林绿地系统,在园林绿地系统的建设中运用景观生态学的相关理论内容,做到理论与实践实现进一步交融,创造更好的生活环境。
o 绪论
o.1 城市园林绿地发展概况
o.2 国内外城市园林绿地规划发展历程及趋势
0.3 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规划的研究对象
【本章要点】
【思考与练习】
1 城市园林绿地的功能
1.1 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1.2 园林绿地使用功能
1.3 园林绿地的景观形象功能
【本章要点】
【思考和练习】
2 城市规划基本知识
2.1 城市规划常见的基本概念
2.2 城市性质与规模
知识点拓展2100433B
本书通过对城市绿地系统、城市五大类绿地特征以及各类绿地规划设计的系统介绍,既表明了五大类绿地不同功能和地位,又明确了各类绿地是有机整体的这一基本思想,为各类绿地的规划设计项目在规划设计理念及方法上指明了方向。同时,本书又通过对知识拓展点的介绍,知识点中有关城市绿地规划的过去、现在、将来等问题的阐述,使知识点更具系统性。在具体章节的安排上,课堂讲授内容置前,课外阅读内容置后,以突出主题。本书可作为各类建筑院校的城市规划专业、景观设计专业,农林院校的园林专业、观赏园艺专业教材用书,也可供各类园林景观设计人员参考。
绿地系统,各种类型和规模的园林绿地所构成的生态网络体系。是城乡和区域总体建设规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根据规划任务,人口社会经济现状和历史文化资源(植物)、土壤地形、气候等自然条件,以及与周边用地的关系等,研究现状特点,发展趋势,确定绿地的类别、面积和结构布局,组成一个完整的绿色网络系统,并与城乡和区域总体规划的其他部分密切配合,取得协调。可分为区域绿地系统(如长江三角洲、太湖风景名胜区)、城市绿地系统、城镇绿地系统和公园绿地系统四个层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