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请输入搜索
《城市水系统污染物转化规律及资源化理论与技术》是2012年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任南琪、冯玉杰、陈卫、陈忠林、张照韩等。
本书围绕城市水系统中污染物的转化规律及资源化等热点问题,选择典型污染物、典型城市及典型区域为研究对象,系统阐述了城市水系统中典型污染物的时空分布和迁移转化规律、深度处理技术及去除机制、河网水体的污染源识别及富营养化控制机制、城市水质循环规律及资源化等问题。本书信息量大、内容系统且作者所提出的水处理及资源化、能源化等理念与方法具有较强的前沿性和现实指导意义。
本书可作为环境科学、环境工程、市政工程、城市水资源等领域科研人员的研究参考书,也可供高等院校相关专业研究生及教师教学参考使用,同时也可为管理部门的相关人员提供决策参考。
冯玉杰,女,哈尔滨工业大学市政环境工程学院。1966年1月生,工学博士,现任哈尔滨工业大学市政环境工程学院教授,城市水资源与水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哈尔滨工业大学)副主任,哈尔滨工业大学市政环境工程学院应用生物学系主任。主要从事环境电化学理论与技术、生物能源、城市水系统水质转化规律理论与技术等领域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在国内外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SCI收录50余篇,出版学术著作9部,申请和已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6项。曾获国家发明奖1项,省部级科学技术奖8项,1项成果被列入"全国高校十大科技新进展",2004年获"黑龙江省十大杰出青年"称号。
书名:城市水系统污染物转化规律及资源化理论与技术
编著:任南琪、冯玉杰、陈卫、陈忠林、张照韩 等
出版:科学出版社 2012年3月出版
语种:中文
标准书号:978-7-03-033706-1
装帧:精装
版本:第一版
开本:B5
责任编辑:朱丽
字数:612千字
页数:614
书类:理论专著/研究生教育
编辑部:科学出版中心 化学化工出版分社
环境污染控制理论与技术 有机固废资源化理论与技术 环境评价与规划管理哪个好
前两个更专一些,最后一个比较泛一些,要看是什么学校的了 想以后做环评的要选最后一个,喜欢工程类的前两个吧
这个问题很复杂,我不是搞污染物研究的但是我以自己学到的东西简单阐述一下 1首先污染物进入水体沿着横向,纵向,以及垂向都有一个稀释作用,这个可以说是比较主要的一个方式了 2絮凝作用,这个主要是对于一些较...
污染物是会在自然界中随着时间和空间的改变逐渐改变形态、性质等。 比如:废水排入河流中,开始浓度很高,但随着河流向下游流动过程中,在河水稀释、自身迁移扩散、河水微生物降解、底泥吸附等诸多因素作用下,污染...
丛书序
前言
第1章 雌激素在城市水系统分布规律及去除机制
1.1 雌激素在城市污水处理厂的分布
1.1.1 研究与分析方法
1.1.2 污水处理厂内分泌干扰物含量及去除状况
1.2 雌激素在城市污水系统中的去除机制
1.2.1 雌激素在失活污泥上的吸附行为
1.2.2 不同处理单元污泥对雌激素吸附解析行为的比较
1.2.3 好氧污泥系统中雌激素的好氧降解特性
1.2.4 雌激素的厌氧降解过程
1.3 AO和AAO去除雌激素效能对比及分析
1.3.1 常规指标的去除效能对比
1.3.2 三种雌激素的去除效能比较
1.3.3 雌激素活性去除效能比较
1.4 AAO在不同运行参数时对雌激素的去除效能
1.4.1 AAO对常规指标的去除状况
1.4.2 水力停留时间对雌激素去除效能的影响
1.4.3 污泥龄对雌激素去除效能的影响
1.4.4 特定参数下雌激素的固液分布状况
1.5 松花江流域内分泌干扰物的分布特征分析
1.5.1 内分泌干扰物在松花江流域中水、底泥中的浓度分配
1.5.2 目标物在松花江流域中的浓度分配
1.5.3 相关性分析
1.5.4 污染物在水与底泥中的交换
1.5.5 硅氧烷在松花江流域底泥中的测定
参考文献
第2章 雌激素的生态暴露及复合污染效应
2.1 重组基因酵母法评价雌激素活性
2.1.1 重组基因酵母作用原理
2.1.2 重组基因酵母试验方法
2.1.3 单一雌激素作用效应
2.2 雌激素复合作用效应及机制
2.2.1 雌激素复合效应的评价方法
2.2.2 不同物质的量比时雌激素二元复合效应及机制
2.2.3 不同毒性单位二元复合雌激素效应及机制
2.2.4 等毒性单位多元雌激素复合效应
2.3 以斑马鱼为受体雌激素暴露实验研究
2.3.1 实验设计
2.3.2 雌激素对斑马鱼体长的影响
2.3.3 雌激素对斑马鱼体重的影响
2.3.4 雌激素对雄性斑马鱼体内卵黄蛋白原含量的影响
参考文献
第3章 城市水循环过程中含氮有机物的迁移转化规律
3.1 水中含氮化合物的变化规律
3.1.1 给水厂各处理单元中不同形态氮的分布规律
3.1.2 污水处理厂各处理单元中不同形态氮的分布规律
3.2 水中含氮消毒副产物的生成势
3.2.1 给水厂各处理单元含氮消毒副产物生成势
3.2.2 污水厂各处理单元含氮消毒副产物生成势
3.3 持久性含氮有机物对污水处理系统中微生物生态学的影响
3.3.1 对微生物活性的抑制作用
3.3.2 对污染物降解动力学的影响
3.3.3 对系统生物种类及生物量的影响
参考文献
第4章 高级氧化催化氧化降解有毒物质
4.1 高效电催化电极材料制备及结构表征
4.1.1 电极基体选择
4.1.2 Ti/SnO2电极制备及结构表征
4.1.3 BDD电极制备及结构表征
4.1.4 BDD电极降解双酚A的研究
4.2 EE2的电化学降解及雌激素活性变化研究
4.2.1 EE2电化学降解工艺的参数优化
4.2.2 EE2电化学降解工艺的动力学研究
4.2.3 EE2的电催化氧化降解历程推测
4.2.4 EE2氧化产物的雌激素活性分析
4.3 UV/H2O2工艺中EE2的降解特性及活性评价
4.3.1 不同工艺的EE2降解效能比较
4.3.2 运行参数对EE2降解反应的影响
4.3.3 无机阴离子对EE2降解反应的影响
4.3.4 有机物对EE2降解反应的影响
4.3.5 EE2降解过程中雌激素活性的变化
4.4 过渡金属催化臭氧氧化水中微量有机污染物效能与机理
4.4.1 铝(羟基)氧化物催化臭氧氧化嗅味物质效能研究
4.4.2 表面性质在催化臭氧氧化嗅味物质过程中的作用
4.4.3 吸附作用对催化臭氧氧化过程的影响
4.4.4 铝氧化物催化臭氧氧化嗅味物质机理探讨
参考文献
第5章 城市水系统全流程回用理念与分析优化
5.1 城市水回用的历史回顾与意义
5.1.1 世界水资源及我国水资源现状
5.1.2 城市水回用的概念及回用方式
5.1.3 我国城市水回用的历史回顾
5.1.4 国外水回用的经验与启示
5.1.5 城市水回用的效益与意义
5.2 基于健康循环理论的水回用理念
5.2.1 健康循环基本概念与理论
5.2.2 基于健康循环的水处理与利用新模式
5.3 基于健康理念的污泥处理与处置新模式
5.3.1 自然界营养素循环
5.3.2 水资源与自然生态系统中营养素循环关系
5.3.3 污泥处置新模式探讨
5.4 城市污水回用系统分析与优化
5.4.1 城市污水回用系统
5.4.2 城市污水回用系统的建立与组成
5.4.3 城市污水回用系统模型的形成与求解
5.4.4 城市污水回用系统的优化
参考文献
第6章 MBR对城市水深度处理与回用机制及动力学特性
6.1 MBR处理污水运行效能与工程参数
6.1.1 北方寒冷地区MBR处理城市生活污水效能与工程参数
6.1.2 UAFB-缺氧-好氧MBR组合工艺处理生活污水效能
6.1.3 MBR处理中药废水效能与工程参数
6.1.4 MBR处理蛋白废水运行效能与工程参数
6.1.5 低温时低强度超声波强化SMBR处理污水效能
6.2 MBR处理污水的同时硝化反硝化(SND)机制
6.2.1 MBR中同时硝化反硝化理论基础
6.2.2 不同DO条件下MBR中同时硝化反硝化机制
6.2.3 不同HRT和SRT条件下MBR中同时硝化反硝化机制
6.3 MBR中膜污染与膜清洗机制
6.3.1 MBR中膜污染与膜清洗策略理论基础
6.3.2 微生物群落结构对MBR运行效能及膜污染的影响
6.3.3 不同策略膜污染清洗效果
6.4 MBR中动力学特性
6.4.1 MBR中有机物降解与微生物增殖动力学模型
6.4.2 MBR中膜污染数学模型
6.4.3 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MBR运行参数优化数学模型
6.4.4 基于ASM的MBR碳氮同时去除数学模型
6.4.5 矩阵中未知系数的计算
6.4.6 组分动力学方程
参考文献
第7章 城市水回用系统健康风险分析与水生命周期评价
7.1 城市水回用系统健康风险分析
7.1.1 危害鉴定
7.1.2 剂量反应-分析
7.1.3 暴露评价
7.1.4 风险评定
7.2 城市水回用系统中微污染物的检测与健康风险分析
7.2.1 常规污染物和病原微生物的风险分析
7.2.2 内分泌干扰物的检测与健康风险分析
7.2.3 城市水回用系统风险应对
7.3 水生命周期评价
7.3.1 目标和范围确定
7.3.2 清单分析
7.3.3 影响评价
7.3.4 改进评价
参考文献
第8章 河网城市水体污染源识别及污染物释放规律
8.1 河网城市水体污染源识别
8.1.1 工业点源污染
8.1.2 城市生活污水直排与污水处理厂尾水排放
8.1.3 面源污染
8.1.4 内源污染
8.1.5 结语
8.2 河网城市水体内源释放规律及其对水质的影响机制
8.2.1 试验方法及装置
8.2.2 底泥磷的吸附特性
8.2.3 底泥磷释放规律及其影响要素研究
8.2.4 结语
8.3 近郊农业面源污染变化规律及其影响机制研究
8.3.1 近郊围网养殖试验区域选择
8.3.2 围网养殖期水体氮、磷变化规律及富营养化特征
8.3.3 围网养殖污染负荷估算
8.3.4 围网养殖污染控制指标与磷响应模型
8.3.5 结语
8.4 城市地表径流污染变化规律及控制研究
8.4.1 研究区域与污染特征分析
8.4.2 城市气象与降雨水文特征
8.4.3 径流污染物的变化规律
8.4.4 城市降雨径流污染对河道水质的影响
8.4.5 城市面源控制方法
8.4.6 结语
参考文献
第9章 城市水体富营养化及其控制机制
9.1 河网城市水体复氧作用与控制机制研究
9.1.1 河网水体的复氧与耗氧动力学研究
9.1.2 沉水植物在河网河道中复氧作用研究
9.1.3 河道曝气技术的复氧作用研究
9.1.4 结语
9.2 水生植物对富营养化湖泊底泥中磷迁移转化的控制机制
9.2.1 城市湖泊富营养化水体中生源要素的植物净化机制
9.2.2 不同水动力条件下沉水植物的氮净化机制
9.2.3 不同水动力条件下沉水植物的磷净化机制
9.2.4 结语
9.3 河网城市水体富营养化的生物调控作用
9.3.1 河网城市水体生态系统的基本组成、网链关系
9.3.2 河网城市富营养化水体生态问题及其特征
9.3.3 河网城市重污染水体治理的生物调控集成技术
9.3.4 河网城市水体富营养化的生物调控及其效果评估--案例分析
9.3.5 结语
参考文献
第10章 城市水系水动力条件对污染物迁移转化规律及其数值模拟
10.1 水动力条件下富营养化及污染物去除规律研究
10.1.1 不同季节条件下的底质、流速对TP和TN去除效果的影响
10.1.2 不同季节条件下的底质、流速对有机物变化的影响
10.1.3 底质、流速和温度与藻属及数量关系研究
10.1.4 富营养化时河道中DO的24h变化及黑白瓶试验
10.1.5 结语
10.2 城市河网及浅水湖泊水量、水质耦合模型及污染物总量控制模式
10.2.1 城市河网的水量、水质耦合模型
10.2.2 城市浅水湖泊的水量水质模型
10.2.3 污染物总量控制模式
10.2.4 结语
10.3 城市地区河网及浅水湖泊污染物的迁移转化数值模型的应用研究
10.3.1 城市地区河网污染物的迁移转化数值模型的应用研究
10.3.2 城市浅水湖泊污染物的迁移转化数值模型的应用研究
10.3.3 结语
参考文献
城市非点源污染治理与资源化技术研究
城市非点源污染治理与资源化技术研究——城市降雨地面径流同时具有危害性与资源性,解决城市非点源污染的问题,亦应将削减污染与资源化结合考虑。本研究根据南方地区包气带中土壤水丰富的特点,设计出一种新型小区雨水处理利用方法。通过工程措施的一级沉淀处理...
黄河水体中泥沙与污染物迁移转化关系探讨
黄河泥沙对水质有着显著的影响,给黄河水资源保护工作带来一系列不同于其他河流的特有的问题和困难。在黄河多沙水体监测技术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黄河水体中重金属、耗氧有机物、有毒有机污染物、营养性污染物等的迁移、转化和归宿。科学研究黄河水环境问题,必须结合水环境化学、环境地球化学、水化学和水利工程科学(主要是水力学、泥沙运动力学)等多门学科,充分研究黄河泥沙的特点、理化特性和黄河泥沙与污染物间的作用,确立科学系统的多沙水体前处理方法和监测技术,才能对黄河水质污染状况作出科学的判断。
《资源基础型城市群时空演变规律及动力机制》为作者多年理论研究的集锦之作。全书拟通过研究与资源产业紧密相关或在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类城市群的时空演变规律和动力机制,深入分析矿产资源开发对这类城市群发展的作用,从矿产资源开发和城市群发展的交叉轨迹中,寻找城市群发展的动力和实现其中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途径,为矿产资源富集地区城镇化或城市化建设及区域经济发展规划和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全书立论严谨、行文务实,为新时期下探索资源基础型城市群发展的优秀作品。
无机污染物通过沉淀-溶解、氧化-还原、配合作用、胶体形成、吸附-解吸等一系列物理化学作用进行迁移转化,参与和干扰各种环境化学过程和物质循环过程,最终以一种或多种形态长期存留于环境,形成永久性的潜在危害。下面以重金属为例来对无机污染物在水体中的迁移转化加以说明。
重金属在水体中迁移转化的过程是一个复杂的物理、化学及生物工程。所以,在研究其在河流中迁移化的规律时,必须正确综合考虑各过程及其影响因素。重金属迁移指的是重金属在自然环境中空间位置的移动和存在形态的转化,以及由此引起的富集与分散问题。
重金属在水环境中的迁移,按照物质运动的形式,可分为机械迁移、物理化学迁移和生物迁移三种基本类型。
机械迁移是指重金属离子以溶解态或颗粒态的形式被水流机械搬运。迁移过程服从水力学原理。
物理化学迁移是指重金属以简单离子、络离子或可溶性分子,在环境中通过一系列物理化学作用(水解、氧化、还原、沉淀、溶解、络合、吸附作用等)所实现的迁移与转化过程。这是重金属在水环境中的最重要迁移转化形式。这种迁移转化的结果决定了重金属在水环境中的存在形式、富集状况和潜在生态危害程度。
生物迁移是指重金属通过生物体的新陈代谢、生长、死亡等过程所进行的迁移。这种迁移过程比较复杂,它既是物理化学问题,也服从生物学规律。重金属能通过生物体迁移,并使重金属在某些有机体中富集起来,经食物链的放大作用,构成对人体危害。
:《城市污泥处理处置与资源化》论述了城市污泥的性质与特点,污泥的主要处理处置方法与回用类别;讨论了污泥堆肥的理论与技术,污泥农用资源化技术要求;介绍了污泥厌氧消化制沼气,污泥焚烧利用热能及污泥热化学处理与低温炼油;污泥制砖、制陶粒及制纤维板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反映了目前国内外的景新成果,同时兼顾了基础理论与工程实用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