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请输入搜索
名誉主任:王梦恕院士
主任:周建庭
常务副主任:姚国文
副主任:张学富
主任委员:郑皆连院士
副主任委员:杨永斌院士、杜彦良院士、赖远明院士
委员:顾安邦、蒋树屏、易志坚、向中富、周志祥等
(1)国际领先的多功能环境/荷载耦合加载试验系统 该试验系统瞄准国际前沿,针对土木工程材料、构件、结构不同层次,开展服役环境与随机荷载耦合作用的人工加速模拟试验,研究桥梁与隧道结构长期性能,提高结构安全性、适用性、可靠性和耐久性。试验系统由可变空间人工环境综合试验箱、大型动静力多功能加载试验系统两部分组成:
①世界最大规模的可变空间人工环境综合试验箱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支持下,实验室自主研发了土木工程领域世界最大规模的可变空间人工环境综合试验箱,试验箱工作尺寸为32×4×3/10m,分为5个工作舱,各舱之间采用活动隔门,可灵活组装为空间为36~688m3的环境室,能够开展高温干燥试验、低温冻融试验、湿热寒潮试验、高低温交变循环试验、盐雾试验、淋雨试验、碳化试验、及温湿度交变试验。环境舱温度范围-70~ 100℃、湿度范围20%~98%RH(温度5℃~85℃)、淋雨降雨量20mm/h、盐雾沉降量0.5~5ml/80cm2*h,突破了低温低湿、低温高湿环境的人工模拟,可变空间在土木工程领域属世界最大规模,技术指标居国际领先水平。
②国际先进的大型动静力多功能加载试验系统
试验系统由加载系统、地锚系统、反力墙、反力架等组成。8个Servotest作动器吨位包括50t、100t、200t、400t,总吨位达1150t,作动器工作行程±250mm,频率范围5-20Hz,油源系统总流量750L/min@28MPa,控制系统包含9个伺服通道。实验系统采用分布转换的方法实现中、宽频/带随机荷载的模拟,能够开展大型结构多自由度静力、拟静力、疲劳等试验研究。
(2)国际先进的隧道及地下工程三维加载综合试验系统
试验系统工作室尺寸为10×7.5×7.5m,三向围压加载为1.0MPa,模拟地下水压0.2MPa,能够开展1:5的隧道及地下工程三维模型试验和1:3的平面应变模型试验,模拟复杂地质和环境条件下隧道及地下工程施工过程,开展多场耦合作用下隧道结构力学行为及长期性能方面的试验研究
根据研究工作的学术积淀、现状和学科及山区交通发展需求,实验室围绕山区桥梁与隧道工程面临的建设与管理养护问题,主要设立4个研究方向,分别从山区桥梁结构行为与设计理论、桥梁损伤机理与监测评估理论、山区复杂条件下隧道设计理论与控制技术、山区桥梁隧道灾害机理与防御技术等几个方面开展研究工作。
(一)山区桥梁结构行为与设计理论方向
1.大跨度拱桥设计理论与施工控制
2.组合结构桥梁设计理论与施工方法
3.山区混凝土桥梁结构行为
(二)桥梁损伤机理与监测评估理论方向
1.桥梁损伤机理与剩余寿命预测理论
2.桥梁安全监测技术与评估理论
3.山区桥梁加固设计理论及养护技术
(三)山区复杂条件下隧道设计理论与控制技术方向
1.山区复杂地质隧道设计理论与控制技术
2.山区近接建(构)筑物隧道控制理论与技术
3.山区隧道节能环保新材料与新技术
(四)山区桥梁隧道灾害机理与防御技术方向
1.山洪及泥石流对桥梁墩台的毁损机理与控制技术
2.落石、车船碰撞及地灾对桥隧结构的致灾机制与控制技术
3.山区桥梁与隧道灾害链式理论
此外,结合实验室建设需要,设置有部分自主研究课题,主要包括:
(1)山区桥梁监测试验系统研发,试验系统应实现桥梁结构应力、变形、动力特性等数据无线传输、实时监测桥梁力学状态等功能。
(2)工程材料与结构耐久性试验系统设计,能够开展土木工程材料与结构酸碱盐腐蚀、湿热老化等方面的加速腐蚀老化试验。
(3)重庆市大跨径桥梁数据库开发,数据库包含重庆市大跨径梁桥、拱桥、斜拉桥、悬索桥的建设、管理养护等方面的技术资料。
(4)隧道实验系统设计,包括实体隧道试验系统、隧道环境模拟平台、隧道三维模拟开挖平台,能够开展隧道施工与运营阶段力学状态、变形规律、通风照明等方面的试验研究,开展寒区隧道温度、湿度以及地应力环境的模拟试验,开展复杂地质与环境条件下的隧道开挖模拟试验。
考研的话专业目录上一位已经说了,不再赘述。主要是准备专业课(材料力学与结构力学)。另外就是复试----桥梁工程综合测试,参考书:《桥梁工程》,范立础,人民交通出版社;《预应力结构设计原理》,李国平,人...
交通大学有,但是前提是必须超过本科线!二本线!
其实差不多,如果你本科不是清华的话,硕士清华也没那么大的优势,清华关键是本科,本科清华才牛逼
实验室设学术委员会主任1名,副主任3名。学术委员会主任由实验室依托单位提名,重庆市科学技术局同意聘任,报科技部备案,副主任和委员由实验室依托单位聘任,报科技部和重庆市科学技术局备案。第一届学术委员会由15人组成,聘任郑皆连院士任第一届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杨永斌院士、杜彦良院士、赖远明院士为副主任委员。
实验室形成了一支学术水平较高、结构合理、创新能力强的研究团队,具备了在山区桥梁与隧道工程等领域开展高水平研究和培养高层次人才的能力;进一步加强人才引进和队伍建设的措施具体可行。在建设经费投入和使用、仪器设备购置和配套条件建设、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开放合作等方面均进行了具体规划,措施得当,可操作性强;制订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合理,有利于发挥科研人员的创造性,有利于学科交叉融合和增强实验室自我发展能力。现有固定人员40人,其中教授27人,副教授13人;博士生导师8人,硕士生导师40人,35人具有博士学位,12人具有海外留学经历。研究队伍中,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3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2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1人,重庆市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重庆市学术技术带头人10人。
实验室主任——周建庭:1972年9月出生,重庆交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院长。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青基金项目获得者,万人计划,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重庆市首席专家工作室(桥梁与隧道方向),重庆市第四届十大杰出青年,首届重庆市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第二届中国公路学会青年科技奖获得者。中国公路学会青年专家委员会常务委员,IASC/IJCS国际期刊副主编,主要致力于山区桥梁结构行为与性能控制研究。承担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项目、973计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科技计划攻关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面上和青年基金项目11项,发表学术论文292篇,其中SCI/EI收录125篇,出版著作9部;获得授权国家发明专利45项,“山区拱桥建设与维护新技术研发与应用”和“公路在用桥梁检测评定与维修加固成套技术”研究成果分别获2011年度和2009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另获得省部级科学技术奖一等奖7项、二等奖14项。
近五年,实验室承担国家级项目20项(690 万元);省部级项目109项(2502 万元),横向课题经费9831万元;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省部级科技成果一等奖6项,二等奖8项,三等奖8项,其他省部级奖8项;申请发明专利167 项,已授权国家发明专利30余项;总计发表论文1096篇,其中外文期刊76篇,中文刊物1020篇;被国际三大检索机构收录论文300余篇。
山区桥梁与隧道工程建设、养护、管理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的重要基地;桥梁与隧道工程及其相关学科专门高级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交通行业特色鲜明、国内一流、国际先进的对外开放与交流的学术窗口;力争建成桥梁与隧道工程国家重点学科;力争建成山区桥梁与隧道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2100433B
桥梁与隧道工程专项试验室检测设备配置表1
类别 设备名称 型号 生产厂家 数量 回弹仪 ZC3-A 山东乐陵 1台 取芯机 HZ-20 浙江台州 1台 微机控制电液式压力试验机 YAW-3000 济南中路昌 1台 碳化深度测量装置 HTF 山东乐陵 1台 钢筋位置及保护层测定仪 HC-GY20 北京海创高科 1台 非金属超声波检测仪 HC-U71 北京海创高科 1台 读数显微镜 SW-LF2 北京盛世伟业 1台 钢筋锈蚀测量仪 PS-6 北京盛世伟业 1台 混凝土电阻率测量仪 CANIN+ 瑞士 1台 氯离子含量测定仪 SSWY-810 北京盛世伟业 1台 静态应变采集装置 DH3816 江苏东华测试 1套 动态应变采集与分析设备 DH5920 江苏东华测试 1套 全站仪 NTS-302B 南方测绘 1台 挠度测试装备 BJQN-4D 北京光电 1台 结构及构件 水准仪 DZS3-1 北京博飞 1台 测振传感器 江苏东华 1只
桥梁工程防灾减灾山西省重点实验室
<正>桥梁工程防灾减灾山西省重点实验室作为山西省桥梁工程领域科技创新的重要基地,依托山西省交通科学研究院,遵循\"开放、流动、联合、竞争\"的准则,以\"自主创新、优势互补、联合攻关\"的运行模式,立足桥梁工程防灾减灾领域科技前沿,结合国家战略和山西防灾减
1999年,建成首批桥梁结构工程交通部重点实验室;
2000年,建成首批结构工程重庆市重点实验室;
2006年,建成山区桥梁结构与材料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2010年,经科技部批准立项建设山区桥梁与隧道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
2014年,建成首批山区桥梁与隧道长期性能及安全交通运输行业协同创新平台
2020年3月3日,科技部和重庆市人民政府发布《通知》,为提高区域自主创新能力,推进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加大创新驱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力度,落实科技部与重庆市部市会商会议相关议定事项,经重庆市人民政府推荐和专家论证,省部共建山区桥梁及隧道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已基本具备建设运行条件。决定批准省部共建山区桥梁及隧道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运行。
山区道路的结构与材料重庆市重点实验室主任为唐伯明教授和郑颖人院士担任学术委员会主任。
山区道路结构与材料重庆市重点实验室结合“道路与铁道工程” 博士点及重庆市重点学科建设,形成了结构合理、专业协调的研究团队。现有固定研究人员45人,具有博士学位的人员27人,其中高级职称人员33人和博士生导师8人。客座人员有包括工程院院士在内的国内外知名专家21人。
山区道路结构与材料重庆市重点实验室现有建筑面积3850平方米,拥有SHRP沥青及沥青混合料试验系统、多功能动静态材料试验机UTM-100、土工离心试验机、沥青混合料伺服试验系统、激光路面断面检测系统、路面雷达、路面自动落锤式弯沉仪等先进的实验仪器设备,设备总值2300多万元。
山区道路结构与材料重庆市重点实验室在路基高大支挡结构设计理论、高性能纤维改性水泥混凝土技术、新型彩色路面结构、道路防灾减灾理论、工业废料筑路技术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国内领先的研究成果,部分成果国际领先。近五年实验室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西部交通建设科技顶目等一批重要的国家级、省部级科研任务,科研经费约7000万元,获国家、省部级科技成果奖近30项,并且培养了一大批高层次的教学科研和工程技术人才。实验室大量研究成果已经在西部地区得到广泛的推广应用,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山区道路结构与材料重庆市重点实验室一直以“服务于学科,服务于学校,服务于社会”为宗旨,以“立足重庆,辐射西南”为方向,立足于攻克制约西部山区交通发展的关键技术难题,进行山区道路新材料、新结构与新技术方面的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解决重庆山区道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中的技术问题,培养高级道路交通科技人才,为西部山区公路交通又快又好的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2100433B
结构工程重庆市重点实验室筹建于上世纪50年代,依托重庆交通大学,组建于1979年,1999年认定为“结构工程”交通部重点实验室,2000年认定“结构工程”重庆市重点实验室,2005年认定为“桥梁结构工程”交通运输行业重点实验室,2006年认定为“山区桥梁结构与材料”教育部工程中心,2010年经科技部批准认定为“山区桥梁与隧道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2013年获批“道路与桥梁”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结构工程重庆市重点实验室以“山区桥隧”为特色,立足西南,辐射全国,面向“一路一带”地域脆弱的高原及山地环境,研究山区桥梁与隧道工程建设和安全营运保障中存在的基础理论和应用基础重大问题,为解决制约西部山区交通发展的桥梁隧道瓶颈问题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服务“土木工程”重庆市双一流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
结构工程重庆市重点实验室已成为科技部、教育部、交通运输部、重庆市共同建设的山区桥梁与隧道工程建设、养护、管理领域基础及应用基础的重要基地、决策和咨询机构,以及交通土建工程人才培养的综合实践平台。 2100433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