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请输入搜索
重庆交通大学测量与空间信息处理实验室的前身是测量实验室,成立于1956年,现隶属于重庆交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测绘与国土资源信息工程系,经过近60多年的发展和建设,实验室已具备了较大规模,是集实验教学与科研为一体的综合性实验室。实验室占地面积589.68 m2,现有专、兼职实验老师16名,其中高级职称6名,中级职称6名,初级职称2名;仪器设备固定资产500余台套,总价值600万元,其中五万元以上的大型设备22台套,共计180万元,仪器设备不仅有近3百台常规的光学经纬仪和水准仪,更有品种齐全的各类先进测绘仪器,如GPS全球定位仪、智能化全站仪、精密水准仪、彩色绘图仪、宽幅扫描仪、数字摄影测量工作站等。
重庆交通大学测量与空间信息处理实验室已由原来单一的专业基础实验室,发展为多学科的集实验教学、科研生产等一身的教学实验室,实验室分基础实验室和专业实验室两部分。目前除了承担测绘工程专业的实验教学工作外,还担负着土木工程、工程管理、工程造价、水利水电工程、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及交通工程等非测绘专业的测量实验教学工作。每年承担50多个班1500多名学生的实验、实习和毕业设计。实验室目前开出实验项目60个,约1800学时,其中有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的课程比例是96%,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仪器操作能力、提高教学质量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在学校的本科实验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重庆交通大学测量与空间信息处理实验室除承担本科教学任务以外还承担大量道路、桥梁的勘测工作及路桥检测等科研和社会服务项目。多年来,实验室借助较强的技术实力和先进的仪器装备完成了数十项科研项目,发表科研论文30余篇,出版教材2部。为学校创造了较大的社会效应和经济效益。如三峡库区巫山奉节两县库岸塌岸1:5000比例尺地形测量的控制测量、重庆轻轨较场口车站测控量测、重庆市渝中区长滨路175加筋挡墙变形监测与分析、库岸城区地质灾害治理与交通建设一体化模式研究、云阳长江大桥的变形监测、合川嘉陵江大桥的变形监测及山区公路自动选线系统的设计等项目。
重庆交通大学测量与空间信息处理实验室是个光荣的集体,有着优良的传统和作风,多次被评为院系“先进集体”,曾先后获得重庆市、交通部授予的“先进集体”光荣称号,并在1999年12月被重庆市教育委员会授予“合格实验室”的光荣称号。
重庆交通大学测量与空间信息处理实验室在今后的工作中,中心目标是在学校和学院领导的支持下,不断完善自身的各项体制建设,增强自身实力,争取早日发展成为重庆市重点实验室。 2100433B
最好是矢量图吧 ,因为大图在你作图时有时可能会出现马赛克的图像不方便操作,而矢量图就不同了只要你在COREIDRAW作图你想放多大就放多大。
国家实验室:轨道交通国家实验室(筹)--国家最高级别实验室 国家重点实验室(含同级别实验室):牵引动力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轨道交通电气化与自动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陆地交通地质灾害防治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
2人-4人,有卫生间,卫生间有热水器,可以洗澡。不过空调暂时还没有,研究生和我们应本在同一个小区:知园小区。知园小区是才修建好的,我们08级是第一届入住,所以空调还没装好,不过留有空调的窗口,相信不久...
轨道交通控制与安全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交通大学)
轨道交通控制与安全国家重点实验室于2006年批准建设,2010年通过验收。是目前我国轨道交通领域唯一的国家重点实验室。
北京交通大学获准建设“轨道交通控制与安全”国家重点实验室
北京交通大学获准建设“轨道交通控制与安全”国家重点实验室
包括面向大工程和巨系统信息处理的计算模型和模拟优化;以分布并行计算为特征的模拟人类智能的计算智能理论与算法设计、海量图像视觉信息的高效获取和智能处理技术;以及面向生命科学的“基因组”、“信息结构”和“复杂性”这三个重大科学问题的生物信息处理模型和技术。
实验室注重基础研究和前沿研究相结合,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相结合,以面向海量复杂信息处理的智能计算为特色,在提升学术地位的同时,为地方经济和国防建设服务。
实验室第一届学术委员会由17组成。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为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所陈润生院士,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为中国科学院自动化所所长谭铁牛研究员和湘潭大学黄云清教授;黄云清教授兼实验室主任,高协平教授、刘任任教授、喻祖国教授担任实验室副主任。
实验室研究人员中有博士生导师21人、教授30人、博士40人。实验室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工程计算、模拟与优化,计算智能与图像处理,生物信息处理。
陈润生,男,1941年6月生,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所研究员。
谭铁牛,男,1964年1月生,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模式识别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黄云清,男,1962年12月生,湘潭大学副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许小曙,男,1954年11月生,湖南省“百人计划”特聘教授。先后担任美国焊接学院技术总监、美国Trilogy 公司软件开发总工程师、美国3D Systems公司和美国Solid Concepts 公司软件开发总监。
王斌,男,1962年9月生,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LASG主任,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百人计划获得者、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金芝,女,1962年6月生,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杨力华,男,1962年8月生,中山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计算科学与计算机应用研究所所长。
李锦涛,男,1962年3月生,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副书记,副所长,前瞻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殷建平,男,1963年10月生,国防科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王建新,男,1969年10月生,中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
陈艳萍,女,1963年9月生,华南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广东省高等学校“珠江学者”特聘教授。
高协平,男,1965年7月生,湘潭大学副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
刘任任,男,1959年10月生,湘潭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舒适,男,1962年12月,湘潭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喻祖国,男,1970年9月生,湘潭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湖南省芙蓉学者特聘教授。
石跃祥,男,1964年9月生,湘潭大学教授。
重庆交通大学结构工程实验室组建于1979年,1999年被认定为交通部重点实验室(现更名为“桥梁结构工程交通行业重点实验室”),2000年被认定为重庆市重点实验室,是“桥梁与隧道工程”学科(重庆市和交通部重点学科)的重要科研基地,是西南地区规模最大的桥梁及结构工程实验室之一 。
结构工程实验室实行开放的运行管理体制,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管理制度。由实验室学术委员会提出研究方向、发展目标及建设任务,指导实验室学术活动,审定实验室发展规划和实验室开放课题;由实验室主任管理实验室日常事务、制定实验室发展规划、实施对外服务工作。实验室主任为梁波教授,学术委员会主任为郑皆连院士。
实验室已有484建筑面积7m,已完成基本建设和设备总投资近3900万元人民币。拥有包含五通道结构动态试验系统(MTS) 、材料试验系统、64通道动态信号采集及分析仪、24通道动态信号采集及分析仪、10000kN压力试验机、多种大型的反力设备(反力架、反力墙、建研式加载机)、SUN-ULTRA 60计算机工作站、MSC/NASTRN及MSC/MRAC2001有限元分析软件、UCAM-70A-10、7V14日产数据采集器等设备和软件约568台(套),设备总值近2300万元人民币。
作为“桥梁与隧道工程”学科的依托,结构工程实验室承担西南地区桥梁与结构工程的理论与实验研究工作,是我校进行科学研究与培养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的平台。结构工程实验室有固定研究人员32人(教授12人、副教授14人,其他人员6人),其中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1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3人、重庆市学术技术带头人8人、交通部科技英才3人,具有博士学位者10人;聘请特聘教授1人(工程院院士郑皆连)、客座教授10人。
实验室根据长期的科研工作基础和技术优势,确定了如下多个研究方向:“大跨径桥梁设计理论与工程控制”、“混凝土桥梁结构行为与新技术研究”、“桥梁结构损伤机理与耐久性研究”、“桥梁深基础及地下工程设计理论与关键技术研究” 、“长大公路隧道设计理论与施工关键技术研究”。支撑着“桥梁与隧道工程”博士点以及土木工程一级硕士点和“工程力学”硕士点,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600余名(含在读研究生)。
作为西部地区主要从事桥梁与结构工程试验研究的重点实验室,实验室充分利用西部大开发、交通大发展、重庆大建设的良好机遇,针对西部和西南地区桥梁、隧道建设的难题,结合自身研究特色和优势,完成了大量国家重大、重点项目的关键科研试验任务,获得了一批国内外有影响的优秀成果。近5年来,以重点实验室为平台,实验室研究人员承担科研项目200余项,科研经费6000余万元,其中省部级以上项目49项;发表论文300余篇、出版教材及专著27部、获国家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10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各1项,交通部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24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