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请输入搜索
《超(超)临界机组控制方法与应用》以火电机组自动控制为背景,介绍了工程中机组协调控制,汽轮机与锅炉各个子系统调节控制的工程实现方法及DCS系统的相关问题。在介绍实用控制方法的同时,为了将这些方法提高到理论的高度,《超(超)临界机组控制方法与应用》对比了模拟、数字控制系统的特性.提出了控制周期、闭环工作周期的概念;利用闭环工作周期概念,得到了常见动态环节的"相位、动态增益"计算方法;采用这些解析公式,证明了串级调节回路的若干基本特性;在此基础上,给出了串级调节回路的"相位、工作周期"设计方法。《超(超)临界机组控制方法与应用》计算了不同串级回路的特性,如给水系统、蒸汽温度系统、汽轮机控制系统等,这些实例计算的结果可供工程参考;同时,《超(超)临界机组控制方法与应用》利用量化计算,比较了模拟、数字装置的可控性差异。提出了对数字控制装置快速性、确定性的技术要求。《超(超)临界机组控制方法与应用》介绍的串级回路设计、分析方法,适用于热工受控过程,也适用于一般工业过程。因此,《超(超)临界机组控制方法与应用》适用于热工及一般自动化工程工作者,并可作为控制工程类研究生的参考书。
序
前言
绪论
第1章 模拟调节系统和数字控制系统
1 运算放大器和模拟调节系统
1.1 运算放大器和虚拟地原理
1.2 模拟调节器的运算原理
1.3 运算与实现的装置系统
1.4 模拟与数字控制装置的差异
2 线性系统的零点、极点描述和频率响应特性
3 常见系统的延迟计算
3.1 单极点系统
3.2 可化为单极点的双极点系统
4 结果和评述
第2章 闭环动态过程和串级调节系统的分析、设计方法
1 闭环控制回路的基本概念
1.1 负反馈和小偏差调节
1.2 增益、相位和闭环工作周期
1.3 闭环回路的信号衰减
2 常见工艺环节的动态增益、相位移计算
2.1 纯延迟环节
2.2 比例环节
2.3 积分环节
2.4 比例一积分调节器环节
2.5 微分环节
2.6 比例一微分调节器环节
2.7 比例一微分一积分调节器环节
2.8 一阶惯性环节
3 电站工艺过程中重要的一阶惯性环节分析
3.1 汽轮机转子的转动方程
3.2 流量、容积、液位系统
4 锅炉给水系统分析和串级PI调节回路的设计方法
4.1 汽包锅炉给水工艺系统的描述
4.2 锅炉给水工艺系统的流速分析
4.3 控制性能的判别和优化准则
4.4 串级调节系统的特性分析
5 串级Pl调节器特性的评述
6 给水串级调节回路的设计方法
6.1 给水系统内环路Pl控制器的设计
6.2 汽包水位控制回路Pl调节器的设计
6.3 抗负荷扰动的前馈回路设计
6.4 计算实例
7 串级回路中内、外环路的耦合度
7.1 给水串级调节器系统的隔离度计算
7.2 一般串级调节器的隔离度分析
8 本章结束语
第3章 可控性和控制周期
1 数字控制器的可控性和控制周期
1.1 控制周期(T0)的定义
1.2 控制周期是不可控环节
1.3 汽轮机控制系统(DEH)及其控制周期
1.4 锅炉给水控制系统的控制周期分析
1.5 结果的讨论
2 控制周期To与闭环动态调节过程
2.1 控制周期(To)相当于一个纯延迟环节
2.2 汽轮机控制系统的结构
2.3 阀位调节回路工作周期的计算
2.4 转速调节回路工作周期的计算
2.5 不同控制策略的比较
3 常用控制模块的在线、递推算法和确定性问题
3.1 不完全微分算法
3.2 比例+积分+前馈调节算法(PIF)
3.3 比例+积分+微分+前馈调节算法
3.4 一阶惯性算法
3.5 最小二乘滤波算法(LSF)
3.6 变化率的最小二乘算法GRD(Gradient)
3.7 超前滞后校正算法
3.8 控制器的确定性和意义
4 本章结束语
第4章 大型机组的协调控制策略及实现方法
1 大型超临界机组控制工程的基本特点和问题
1.1 受控对象的基本特点
1.2 控制策略的主要问题
2 两类协调控制策略的分析、比较
2.1 汽包锅炉发电机组的协调控制策略思想
2.2 超临界、直流锅炉机组的协调控制策略
2.3 超临界、直流锅炉的给水一燃料比值控制
3 超临界单元机组的运行方式
3.1 机组协调控制方式
3.2 汽轮机跟踪锅炉方式
3.3 锅炉跟踪汽轮机方式
3.4 手动运行方式
4 直流锅炉、超临界机组协调控制策略的实现方法
4.1 机组负荷指令的来源及输入
4.2 手动负荷指令及DPC负荷指令的形成
4.3 负荷指令的变化速率限制
4.4 机组参与电网调频功能
4.5 辅机故障减负荷功能
4.6 锅炉动态加速指令(BIR)的生成
4.7 汽轮机主控制器(TM)及主蒸汽压力的非线性、平滑控制策略
4.8 主蒸汽压力调节控制和锅炉负荷指令的生成
第5章 直流锅炉的给水控制系统
1 直流锅炉给水一蒸汽工艺系统
1.1 给水泵系统
1.2 汽水分离器及启动分离器系统
1.3 喷水减温器系统
1.4 锅炉旁路系统
1.5 锅炉给水控制系统的工作阶段
1.6 焓值控制
1.7 给水一燃料比值和焓值控制策略
2 给水系统和焓值控制的实现方法
2.1 分离器出口的流体温度控制
2.2 分离器出口焓值的设定及计算
2.3 给水流量信号的测量
2.4 微过热区蒸汽焓值的设定值形成回路
2.5 焓值控制中的算法问题
3 超临界直流锅炉给水指令的生成
3.1 负荷指令转化、时间协调和交叉限制功能
3.2 最小流量控制回路
3.3 锅炉子系统负荷指令的生成规律
4 给水系统的执行控制回路组态
4.1 给水流量的测量和温度校正
4.2 给水泵投入台数的自动校正
4.3 给水主P1调节器回路
4.4 给水泵驱动级调节回路
5 曲线拟合的算法问题
5.1 正交空间及其基本性质
5.2 内积和Hilbert空间概念
5.3 最小二乘曲线拟合的算法
5.4 一维数据的优化拟合程序
5.5 二维数据的函数优化拟合程序
第6章 燃料及磨煤机控制系统
1 混燃比值和燃料流量控制指令的生成
2 燃料回路工艺和计量
2.1 燃料油供油系统
2.2 磨煤机及相关变量测量点
2.3 燃料量测量、磨煤机负荷指令生成及给煤量调节回路
3 磨煤机制粉及送粉系统的控制策略
3.1 磨煤机负荷及一次风量的基本控制方法
3.2 改进的磨煤机负荷控制方法
4 磨煤机出口煤粉温度控制
第7章 通风系统的控制策略
1 通风系统工艺
2 通风系统的总体控制策略
3 风量测量及氧量校正
3.1 风量测量
3.2 氧量校正和空气流量指令的生成
4 通风流量的调节控制
4.1 AFC信号的前馈校正作用
4.2 增益自动校正功能
4.3 分层配风的调节控制
5 FDF送风压力控制
6 引风机(IDF)引风压力控制
……
第8章 蒸气温度控制系统
第9章 汽轮机控制系统
第10章 信号测量及I/O技术
第11章 信号的故障诊断及冗余
第12章 集散控制系统技术的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长期从事控制理论与实践工程相结合的工作。自1985年以来,作者一直工作在电站控制工程领域,因此本书为作者多年来的工作总结。本书内容包括:大型发电机组协调、调节控制的方法;采用"相位、工作周期"方法,分析、研究机组的控制策略;从控制系统可控性的观点,研究受控过程对控制装置的技术要求;提出了控制器控制周期的概念、闭环系统工作周期的概念;研究了数字控制装置的快速性、确定性问题,以及对于系统可控性的影响;研究了控制装置实现快速性、确定性的技术实现路径,分析了I/O系统、信号诊断系统的技术要素,讨论了实现的技术要点。
工业过程控制中广泛采用串级PI调节策略,是人类长期工程实践经验的结晶。工程中,如何简洁、方便地分析、设计、调试串级调节回路,依然是一个关键问题。本书采用了"相位、闭环工作周期"的解析原理,分析、设计了超临界机组的典型调节策略,并借助这种典型设计,介绍了串级调节回路的分离设计方法。
现代控制理论提供了时域、频域的理论方法。当采用控制理论处理工程问题时,往往遇到"数学模型"问题,特别是面向自动化工程的技术人员,工程项目经常变换、对象繁多、工期短、模型不精确是我们经常遇到的难题。
对于常用的串级PI调节策略,本书采用了"相位、工作周期"的解析方法,并获得了比较好的效果。解析方法的特点是:物理概念清晰、需要的数学知识相对较少;对受控对象的模型精度要求比较低;分析结果可以满足工程的需要。虽然本书以机组自动调节为主题,但采用的分析、设计方法,适用于一般自动化工程,该方法依然属于频域方法。
为了分析数字控制装置的可控性问题,本书从模拟调节器开始,比较了模拟、数字系统的特性及差异,讨论了电站工程对数字控制装置的技术需求。当然,可靠性是装置能否使用的基础;控制装置的快速性、确定性是实现高性能控制的必要条件;作业自动化是DCS系统的进一步发展方向。
本书编写过程中,热工自动化界的著名专家李子连先生,一直给予大力支持和鼓励,并仔细审阅了本书,提出了许多宝贵意见;同时,和利时公司领导及专家施用防、罗作桢、魏汇川同志也给予了帮助;国内著名学者、中国人工智能学会荣誉理事长、中国自动化学会荣誉理事涂序彦教授为本书提出了中肯的意见,并在百忙之中为本书编写了序言。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本书虽经多次校阅,但不足之处恐难避免,恳请读者批评指正。
《超(超)临界机组控制方法与应用》由中国电力出版社出版。
刘维,北京市人,北京和利时系统工程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华北计算机系统工程研究所(原信息产业部电子第六研究所)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1978年入学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1981年获控制理论及应用专业工学硕士学位。同时担任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理事、智能控制与智能管理专业委员会委员。长期从事控制理论与工程实践相结合的工作,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超临界机组是个基础性能的表示,表示其可以比低于临界压力更高的压力和更高的温度条件下运行的发电机组。 而超临界水堆则是指明其运行压力已经超过218倍的大气压力,运行温度在374度以上的核反应堆。 超临界...
发电机超临界机组的优点是效率高超临界与亚临界发电机组的优缺点热效率高超临界机组热效率可以达到48%以上,煤耗低到270g/千瓦时,现在煤价、油价那么高,可以省钱,提高利润。
现在的核电没有超超临界机组。 超临界机组是指主蒸汽的压力和温度超过水的临界点(即22.1MPa,374℃)。目前,无论是压水堆还是沸水堆,其主蒸汽都是压力远低于临界压力的饱和蒸汽。压水堆主蒸汽的压力、...
超临界机组控制策略研究
超临界机组控制策略研究 【摘 要】 本文主要分析了超临界直流锅炉和汽包锅炉控制方式的不同点, 重点分析了直流锅炉给水控制策略、燃烧控制策略及协调控制策略。 【关键词】 超临界 直流锅炉 给水控制 协调控制 1 概述 近年来,火电机组装机容量迅猛增加, 大容量、高参数的燃煤机组已逐步占 据主导地位。随着锅炉朝着大容量高参数的方向发展, 超临界机组日益显示出其 诸多优点。随着蒸汽参数的提高机组效率也相应地提高。 由于效率的提高, 煤耗 大大降低,污染物排量相应减少,经济效益十分明显。 2 超临界机组简介 超临界机组是指锅炉过热器出口主蒸汽压力超过 22.12MPa 的汽轮发电机 组。通过理论知识可知,在参数达到临界点时( 22.12MPa、 374℃),水的汽化 会在一瞬间完成,即在临界点时饱和水和饱和蒸汽不再有汽水共存二相区存在, 二者参数将趋于相同, 也是由于临界参数时汽水密度相同, 因而
超临界机组低压内缸汽密性分析
针对用户反映机组在运行时低压抽汽处温度明显高于设计值问题,通过建立汽缸汽密性分析的三维热弹性接触有限元模型,进行热固、流固耦合仿真,对低压内缸刚度强度及其中分面汽密性进行分析,然后给出解决对策。
超临界、超超临界火电机组具有显著的节能和改善环境的效果,超超临界机组与超临界机组相比,热效率要提高1.2%。未来火电建设将主要是发展高效率高参数的超临界(SC)和超超临界(USC)火电机组,它们在发达国家已得到广泛的研究和应用。
《超(超)临界机组启动运行与控制》对从事超(超)临界机组电站设计、制造、调试、运行、维修、技术监督、管理和监理的工程技术人员,对大专院校、科研单位从事热能动力、自动控制科研与教学的广大人员,均有参考价值。
前言
第一章 超超临界机组控制系统概述
第一节 超超临界机组的特点及控制要求
第二节 超超临界机组的控制系统
第三节 超超临界机组采用的控制策略
第四节 超超临界机组控制系统的性能指标
第二章 协调控制系统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负荷指令控制回路
第三节 超超临界单元机组的对象特性
第四节 超超临界单元机组协调控制
第五节 超超临界机组典型的负荷控制系统特点
第六节 超超临界单元机组负荷控制系统实例
第三章 燃烧控制系统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超超临界机组燃烧控制系统
第三节 燃烧控制系统的动态特性
第四节 水燃比控制实例
第五节 燃料控制系统实例
第六节 风量控制系统实例
第七节 炉膛压力控制系统实例
第四章 给水控制系统
第一节 给水控制系统组成与任务
第二节 给水控制系统对象动态特性
第三节 给水控制系统实例
第五章 汽温控制系统
第一节 主蒸汽温度对象的动态特性
第二节 主蒸汽温度控制系统实例
第三节 再热汽温的控制方式
第四节 再热汽温控制系统实例
第六章 旁路控制系统
第一节 旁路启动系统
第二节 旁路控制系统
第七章 辅助控制系统
第一节 高/低压加热器控制系统实例
第二节 除氧器控制系统实例
第三节 凝汽器控制系统实例
第八章 炉膛安全监控系统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锅炉炉膛爆燃
第三节 炉膛安全监控系统相关设备简介
第四节 炉膛安全监控系统公用逻辑实例
第五节 锅炉保护系统的运行
第九章 顺序控制系统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机组级顺序控制系统
第三节 锅炉风烟系统顺序控制
第四节 高压加热器系统顺序控制
第五节 电动给水泵顺序控制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