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请输入搜索
垂穗石松Palhinhaea cernua,多年生草本。须根白色,主茎直立,基部有次生匍匐茎,长30~50厘米或更长。叶稀疏,螺旋状排列,通常向下弯弓,侧枝上斜,多回不等位二叉分枝,有毛;分枝上的叶密生,线状钻形,长2~3毫米,全缘,通常向上弯曲。孢子囊穗单生于小枝顶端,矩圆形或圆柱形,长8~20毫米,淡黄色,常下垂;孢子叶覆瓦状排列,卵状菱形,先端渐尖,具不规则锯齿;孢子囊圆肾形,生于叶腋。孢子四面体球形,有网纹。生长于山溪边或林下荫湿石上。分布于江西、福建、华南地区、西南地区。垂穗石松的全草入药名为铺地蜈蚣 (《福建民间草药》)。
孢子或分株繁殖。
分株繁殖。于春季采集野生植株,因为根系弱,宜带土分株,分载于肥沃的泥炭土,夏季应保持较高的空气湿度。
干品,茎细而坚,质脆,易折断,断面淡黄色,有明显白色髓部。茎上密生细小披针形似鳞片之小叶。味苦。以色青、质净者为佳。
在四川、浙江、江西等地,该品与同属植物石松的全草,均称伸筋草,并同等使用。参见"石松"条。
全草含垂石松碱、羟基垂石松碱、烟碱等多种生物碱,垂石松黄酮甙、β-谷甾醇、豆甾醇、菜油甾醇,以及三萜类、山芝烯二醇、山芝烯三醇、21-表山芝烯三醇、芒柄花醇等的乙酸酯。
全植物试管内能抑制某些细菌。在非洲,煎剂用以治疗腹泻、痢疾。
干燥茎叶,全像呈黄绿色。茎圆形,长约8~9厘米,具有缴棱线,分枝较多。茎上生有淡棕色圆形之根,细而坚。质脆,易折断,断面淡黄色,有明显之白色髓部。茎上密生细小披针形似鳞片之小叶。味苦。以色青、质净者为佳。在四川、浙江、江西等地,本品与同属植物石松的全草,均称伸筋草,并同等使用。参见"石松"条。
甘,平。
①《福建民间草药》:"甘微苦,平。"
②《南宁市药物志》:"辛,温,无毒。"
③《重庆草药》:"微苦带涩,无毒。"
《四川中药志》:"入肝、脾、肾三经。"
祛风湿,舒筋络,活血,止血。治风湿拘疼麻木,,肝炎,痢疾,风疹,赤目,吐血,衄血,便血,跌打损伤,汤、火烫伤。
①《植物名实图考》:"为调和筋骨之药。小儿煎水作汤浴,不生疮毒、受湿痒。"
②《贵州民间方药集》:"镇咳。又治风湿麻木。"
③《福建民间草药》:"利尿清热,消炎祛湿。治肝炎,黄疸,痢疾。"
④《陆川本草》:"清肝,明目,消炎,解毒,止血。治风火眼痛,鸡盲,鼠咬伤,吐血,衄血。"
⑤《南宁市药物志》:"祛瘀生新。治妇女经闭及虚寒咳嗽,肠胃寒痛。煎水洗盗汗及荨麻疹。"
⑥《江西中药》:"舒筋活络,利尿止血。内服用于风湿关节痛,风疹块,黄疽,大便下血。外用烧存性研末,治汤火伤疮。"
⑦《四川中药志》:"治跌打扭伤及鸡爪风。"
内服:煎汤,2~5钱(鲜者1~2两)。外用:煎水洗或研末调敷。
孕妇忌服。
①治跌打损伤,调和筋骨:伸筋草茎叶五钱。煎服。(《浙江民间草药》)
②治虚痨病,咳嗽,吐血,小便不利,遗精:铺地蜈蚣一两,公猪小肚-个(去浊洗净)。和水适量,炖二小时服。日服一次。连服三至五次。(《闽南民间草药》)
③治吐血:铺地蜈蚣一两。捣烂,开水冲服。(《湖南药物志》)
④治肝炎,黄疸:鲜铺地蜈蚣一至二两。煎服,每日一至二次。(《福建民间草药》)
⑤治痢疾:鲜铺地蜈蚣一至二两,红糖半两。加水煎服,一日两次。(《福建民间草药》)
⑥治蛇缠疮:伸筋草焙干研粉,加麻油、冰片调敷患处。(《浙江民间草药》)
⑦治小便不利、梦遗失精:鲜铺地蜗蜈蚣一两,鲜海金沙草一两。水煎服。(《福建中草药》)
【佤药】铺地蜈蚣:全草治胆道结石,风湿疼痛,急性肝炎《中佤药》。
【水药】要满:全草治风湿关节炎《水医药》。
【苗药】全草治风湿拘疼麻木,肝炎,痢疾,风疹,目赤,吐血,衄血,便血,跌打损伤,烧烫伤《湘蓝考》。
【瑶药】舒筋草:治疗风湿骨痛,疟疾,疖疮肿毒[4]。
全草(铺地蜈蚣):甘、微涩,平。舒筋活络,消肿解毒,收敛止血。用于风湿骨痛、四肢麻木、跌打损伤、小儿麻痹后遗症、小儿疳积,吐血,血崩,瘰疬,痈肿疮毒。
垂穗石松在观赏应用主要用作切花,其枝叶密集、蓬松,是良好的散状花材。
中型至大型土生植物,主茎直立,高达60厘米,圆柱形,中部直径1.5-2.5毫米,光滑无毛,多回不等位二叉分枝;主茎上的叶螺旋状排列,稀疏,钻形至线形,长约4毫米,宽约0.3毫米,通直或略内弯,基部圆形,下延,无柄,先端渐尖,边缘全缘,中脉不明显,纸质。侧枝上斜,多回不等位二叉分枝,有毛或光滑无毛;侧枝及小枝上的叶螺旋状排列,密集,略上弯,钻形至线形,长3-5毫米,宽约0.4毫米,基部下延,无柄,先端渐尖,边缘全缘,表面有纵沟,光滑,中脉不明显,纸质。孢子囊穗单生于小枝顶端,短圆柱形,成熟时通常下垂,长3-10毫米,直径2.0-2.5毫米,淡黄色,无柄;孢子叶卵状菱形,覆瓦状排列,长约0.6毫米,宽约0.8毫米,先端急尖,尾状,边缘膜质,具不规则锯齿;孢子囊生于孢子叶腋,内藏,圆肾形,黄色。
本种也可根据被毛情况分为两个变型。
f. cernua
中型至大型土生植物,主茎直立,高达60厘米,圆柱形,中部直径1.5-2.5毫米,光滑无毛,多回不等位二叉分枝;主茎上的叶螺旋状排列,稀疏,钻形至线形,长约4毫米,宽约0.3毫米,通直或略内弯,基部圆形,下延,无柄,先端渐尖,边缘全缘,中脉不明显,纸质。侧枝上斜,多回不等位二叉分枝,有毛或光滑无毛;侧枝及小枝上的叶螺旋状排列,密集,略上弯,钻形至线形,长3-5毫米,宽约0.4毫米,基部下延,无柄,先端渐尖,边缘全缘,表面有纵沟,光滑,中脉不明显,纸质。孢子囊穗单生于小枝顶端,短圆柱形,成熟时通常下垂,长3-10毫米,直径2.0-2.5毫米,淡黄色,无柄;孢子叶卵状菱形,覆瓦状排列,长约0.6毫米,宽约0.8毫米,先端急尖,尾状,边缘膜质,具不规则锯齿;孢子囊生于孢子叶腋,内藏,圆肾形,黄色。
产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南、广东、香港、广西、海南、四川、重庆、贵州、云南等生于海拔100-1800米的林下、林缘及灌丛下荫处或岩石上。亚洲其他热带地区及亚热带地区、大洋洲、中南美洲有分布。模式标本采自印度。
f. sikkimensis (Mueller)
中型至大型土生植物, 主茎直立, 高30-60厘米, 圆柱形, 中部直径1.5-2.5毫米, 光滑无毛,多回不等位二叉分枝;主茎上的叶螺旋状排列,稀疏,钻形至线形,长约4毫米,宽约0.3毫米,通直或略内弯,基部圆形,下延,无柄,先端渐尖,边缘全缘,中脉不明显,纸质。侧枝上斜,多回不等位二叉分枝,有毛;侧枝及小枝上的叶螺旋状排列,密集,略上弯,钻形至线形,长3-5毫米,宽约0.4毫米,基部下延,无柄,先端渐尖,边缘全缘,表面有纵沟,光滑,中脉不明显,纸质。孢子囊穗单生于小枝顶端,短圆柱形,成熟时通常下垂,长3-10毫米,直径2.0-2.5毫米,淡黄色,无柄;孢子叶卵状菱形,覆瓦状排列,长约0.6毫米,宽约0.8毫米,先端急尖,尾状,边缘膜质,具不规则锯齿;孢子囊生于孢子叶腋,内藏,圆肾形,黄色。本变型的枝被毛,但毛的多少变异很大。
产江西、福建、湖南、广东、香港、广西、海南、四川、重庆、贵州、云南、西藏等。生于海拔100-2300 (-2800?) 米的林下或灌丛下。印度、锡金、缅甸、日本、越南、老挝、柬埔寨及其他东南亚各地有分布。模式标本采自锡金。本变型的地理分布更偏南,比如在四川,原变型比变型更常见,而在云南则相反。
答:岩石是无法有固定的或者规律的孔隙率,怎么会有松散系数呢?只可现场签证。
需根据项目的地质情况确定。
“松花”是指翡翠原石皮壳上绿色表现。也就是翡翠原石内部或浅层绿色在皮壳表面的一种表现。由于致色离子的种类、浓度和空间分布在一定的成矿时间和空间是相对稳定的,所以根据松花颜色的浓淡、数量的多少、形态的变...
生长于山溪边或林下荫湿石上。分布于浙江、江西、福建、台湾及华南、西南地区。生于海拔100-1800米的林下,林缘及灌丛下荫处及岩石上。
某湖岸挡墙工程含块石松软杂填土地基的加固处理
某湖岸挡墙工程含块石松软杂填土地基的加固处理——某湖岸挡墙工程紧临千岛湖,挡墙基础处于局部含有抛石的新近松散杂填土之上,施工期间,挡墙基础现状与水库水位高差1 2 m,施工条件差。介绍和总结了该工程在强夯的基础上,成功应用二重管高压旋喷桩进行地基...
某湖岸挡墙工程含块石松软杂填土地基的加固处理
某湖岸挡墙工程紧临千岛湖,挡墙基础处于局部含有抛石的新近松散杂填土之上,施工期间,挡墙基础现状与水库水位高差1~2 m,施工条件差。介绍和总结了该工程在强夯的基础上,成功应用二重管高压旋喷桩进行地基处理的设计、施工,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种中文名:垂穗苔草
种拉丁名:Carex brachyathera Ohwi
种别名 :垂穗薹(台湾植物志)
科中文名:莎草科
科拉丁名:Cyperaceae
属中文名:薹草属(苔草属)
属拉丁名:Carex
命名来源:[Japan, Journ, Bot, 7: 190. 1934]
中国植物志:12:243
门中文名 | 被子植物门 |
门英文名 | Angiospermae |
纲中文名 | 双子叶植物纲 |
纲英文名 | Dicotyledoneae |
目中文名 | 罂粟目 |
目英文名 | Papaverales |
科中文名 | 莎草科 |
科拉丁名 | Cyperaceae |
属中文名 | 苔草属 |
属拉丁名 | Carex |
种中文名 | 垂穗苔草 |
种拉丁名 | Carex brachyathera Ohwi |
生境 | 生境: 沙质草甸 |
是否中国特有 | 是 |
是否引种栽培 | 非人工引种栽培 |
国内分布 | 台湾省 |
垂穗苔草,多年生草本,高40cm~90cm。
根状茎缩短,木质,常具匍匐茎。秆直立,粗壮,3棱形,基部为褐色纤维状叶鞘所包。
叶片条形,短于或长于秆,宽0.4cm~0.7cm。苞片具长鞘,鞘长3cm~5cm,上部苞片刚毛状,下部苞片叶状,长于或等长于花序。
小穗4~6个,有长梗,常下垂,相接近;顶生小穗雌雄顺序,圆柱形,长5cm~6cm,雄性部分较雌性部分长;或两端为雄性,侧生小穗雌性,圆柱形,长2.5cm~5cm,纤细,下垂。
雌花鳞片中间淡绿色,2侧白色,膜质边缘,疏生锈点,倒卵状矩圆形,长约0.2cm,顶端渐尖,有3绿色的脉,脉延伸成1粗糙的芒,芒长0.1cm。
果囊椭圆状披针形,稍长于鳞片,红褐色,密生乳头状突起,顶端渐狭成短喙,喙口截形。
小坚果紧包于果囊中,宽倒卵状矩圆形,平凸状,长约0.2cm;花柱长,基部膨大,柱头2。花果期4月~7月。
石松科植物多为小型至大型蕨类植物,土生。石松科6属:扁枝石松属,藤石松属,小石松属,石松属,垂穗石松属,拟小石松属.主茎伸长呈匍匐状或攀援状,或短而直立;具原生中柱或中柱为片状;侧枝二叉分枝或近合轴分枝,极少为单轴分枝状。叶为小型单叶,仅具中脉,一型;螺旋状排列,钻形,线形至披针形。孢子囊穗圆柱形或柔荑花序状,通常生于孢子枝顶端或侧生。孢子叶的形状与大小不同于营养叶,膜质,一型,边缘有锯齿;孢子囊无柄,生在孢子叶叶腋,肾形,二瓣开裂。孢子球状四面形,常具网状或拟网状纹饰。石松科LYCOPODIACEA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