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请输入搜索
撑杆校正法是指转动钢管时,撑杆可以伸长或缩短,撑杆下端铰接在一块底板上,底板与地面接触的一面带有曲折、凸出的钢板条,并有孔洞,可以打下钢钎,以增大与地面的摩阻力。撑杆上端铰接一块头部摩擦板,摩擦板与混凝土柱身接触的一面有齿槽,以增大与柱身的摩擦力。杆校正器由075钢管(长约6m,两端装有方向相反的螺母)配以螺杆(撑杆)组成。
摩擦板上带有一个铁环,可以用一根钢丝绳和一个卡环将摩擦板固定在柱身的一定位置上。使用时,按照垂直偏差观测结果,首先将两支钢管撑杆校正器安装在柱倾斜的两边,转动钢管使撑杆伸长,将柱顶正。先校正偏差大的一边,再校正偏差小的一边。如此反复进行,直至柱完全垂直为止。在校正过程中,要不断打紧或稍放松杯口权块以配合撑杆校正器的工作。钢管撑杆校正器适用于质量在10t以内较细长柱的校正。若柱过大,校正器的规格也要相应增大,搬运不便。2100433B
气压校正法,是利用压缩空气或氧气校正压力表压力的一种方法,其结构简单,使用方便,适用于压力在0~1.47MPa范围的可燃性气体压力表的校验。" role="figure图9-3 气压校验装置1.被校压...
单层装配式工业厂房吊装时,柱垂直度的校正通常可采用撑杠校正法、千顶校正法、钢钎校正法,请问这些方法
推荐到LiFTOK中华吊装论坛——建筑钢构技术专栏交流咨询。
应该是计算φ14的*2(双层), 撑杆中φ32*2.5是用长度1.35*理论重量,φ14的长度还有长一些,φ14和φ32*2.5分别计算加起来, 双层布置是否用*2,看看节点详图吧
安装撑杆步骤
安装撑杆步骤 一、准备材料: 1.引擎盖撑杆下支架 1个。 2.机盖上固定支架 1个 。机盖上孔径是 8mm,螺杆直径 8mm,选一 即可 。 德国进口的机盖上部称杆固定螺丝 3引擎盖撑杆 产地:中国 铁杆 315N 价格低廉 5.304 不锈钢防退螺丝 1个(法兰螺母)。 按图购买,该螺帽安装方便,并且可以防止 日后使用中螺丝松动。普通螺母 二、安装示意图 1.安装撑杆上支点: 去掉机盖上左边 4个隔音棉卡扣。 球头 垫上一个喷过漆垫片(球头已有垫片的不需 要),从正面放入球头螺杆,后面螺杆上垫 上垫片,拧上防退螺帽,从外面拧紧球头。 注意:在发动机上垫上布一块,防止拆 除时卡子掉落到发动机内部。 螺丝安装示意图 黑色代表支架,红色代表车 壳,蓝色代表防退螺帽,紫色代表垫片。 上面螺丝安装具体步骤 : 先用食指中指, 从图上 红线指向 的地方 插入,保证手指尖能摸到那个眼。然后用指
支撑杆重量计算
杆件编号 原长度 新长度 原重量 新重量 *2 旧量 新量 T04A 3882 3808 98.99 97.10301906 194.2060381 197.98 194.206 T04B 4041 4032 103.045 102.8155011 205.6310022 206.17 205.631 T05A 3116 2949 48.51 45.910138 48.51 45.91 T05B 3457 3439 53.83 53.54971652 53.83 53.55 T06A 1132 1014 10.94 9.799611307 10.94 9.8 T06B 1357 1345 13.11 12.9940678 13.11 12.994 T12 3503 3336 89.34 85.08085641 89.34 85.081 T13 1752 1668 27.18 25.8768
①撑杆支架;②M型抱铁;③U型抱箍;④撑杆顶铁;⑤方头螺栓;⑥方螺母;⑦垫圈;⑧电杆*2;⑨撑杆
作用与生产
1.支撑杆活塞杆必需向下位置安装,不得倒装,这样可以减低摩擦和确保最好的阻尼质量及缓冲机能。
2.为高压制品,严禁随意剖析、火烤、砸碰,不得作扶手用。
3.使用环境温度:-35℃-+70℃。(特定制造80℃)
4.在工作中不应受到倾斜力或横向力的作用。
5.决定支点安装位置是。能否准确进行工作的保证,气压杆(气弹簧)活塞杆必需向下位置安装,不得倒装,这样可以减低摩擦和确保最好的阻尼质量及缓冲机能。必需用准确方法安装,即当封闭时,让其移过结构中央线,否则,常常自动将门推开。先安装在所需位置后喷、涂漆。
顶升支撑杆法与支帐篷类似,对于类似于帐篷模式的膜单元,也可以借鉴采用。在操作中可以先将周边节点固定,然后用千斤顶顶升支撑杆到设计标高,在膜面内形成预张力。在顶升支撑杆之前,整个结构体系没有刚度,是个机动体系;在顶升过程中各个结构构件作相对运动,体系中预应力重新分布,最后达到各自设计的预应力状态,并且各结构构件达到设计位置,整个体系具备设计的刚度和稳定性。
整个顶升过程中采用位移控制为主,应力控制为辅的控制方法,因此可以保证结构体系最终几何、应力状态的正确性。索膜结构体系的膜片都是通过索与主体结构连接到一起的。对膜面施加张力的过程就是调整索内力的过程,当索张拉到设计张力时,与索相连的膜面也就张拉到设计张力。对鞍形单元多采用对角方向同步或依次调整各个索的张力值,逐步加至设计值。在张拉过程中,应该避免膜片直接受力并逐级施加张力,最后一步张力施加必须间隔24h,以消除膜片在张力作用下的徐变效应,并注意监测张拉位移的误差,应控制在设计值的士10%范围内。2100433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