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请输入搜索
第1章绪论1
1.1传感器的作用1
1.2传感器及传感技术1
1.3传感器的组成2
1.4传感器的分类2
1.5传感器的发展趋势3
第2章传感器的一般特性5
2.1传感器的静态特性5
2.2传感器的动态特性9
第3章应变式传感器13
3.1金属应变片式传感器13
3.2压阻式传感器25
第4章电容式传感器33
4.1电容式传感器的工作原理33
4.2电容式传感器的测量电路38
4.3电容式传感器的误差分析45
4.4电容式传感器的应用46
第5章电感式传感器52
5.1自感式传感器52
5.2差动变压器55
5.3电涡流式传感器62
第6章压电式传感器71
6.1压电效应71
6.2压电材料74
6.3压电式传感器的测量电路76
6.4压电式传感器的应用81
第7章数字式传感器87
7.1码盘式传感器87
7.2光栅传感器92
第8章热电式传感器100
8.1热电偶100
8.2热电阻108
8.3热敏电阻112
8.4集成温度传感器118
第9章磁敏传感器124
9.1霍尔元件124
9.2磁敏电阻133
9.3磁敏二极管和磁敏三极管135
第10章光电传感器140
10.1光电效应140
10.2光敏电阻141
10.3光电池144
10.4光敏二极管和光敏三极管147
10.5光电传感器的类型及应用152
10.6光纤传感器156
第11章智能传感技术168
11.1智能传感器169
11.2网络传感器178
第12章物联网传感技术183
12.1物联网的概念183
12.2物联网的体系架构183
12.3物联网的关键技术185
12.4物联网传感器技术应用186
部分习题参考答案193
参考文献194
本书以非电量电测技术为主要内容,以信息交换与处理为编写体系,主要适用于应用型本科院校自动化、测控技术与仪器以及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等专业的学生。本书共分为12章,除第1、2章外,其他各章均具有一定独立性。第1、2章介绍了传感器的基本概念及传感器静、动态特性;第3~10章介绍了一些典型传感器的变换原理、特性、测量电路及应用技术;第11章介绍了智能传感器和网络传感器有关内容;第12章介绍了*发展的物联网传感器技术。本书的内容精练实用,深入浅出,便于读者自学,可作为有关专业的教学用书,也可供从事传感器应用的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传感器原理及应用技术(第2版)》是在第一版的基础上精心修订而成的。全书共12章,较详细地介绍了各类常用传感器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特性,分析了传感器的测量电路、外围电路及应用电路,讨论了传感器应...
按被测物理量划分的传感器,常见的有:温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压力传感器、位移传感器、流量传感器、液位传感器、力传感器、加速度传感器、转矩传感器等。 按工作原理可划分为: 1.电学式传感器电学式传感...
原理及特点火电厂目前采用的料位传感器主要有重锤式、核辐射式、超声波式和电容式。1、重锤式料位传感器重锤式料位传感器由伺服电念头、悬有重锤的钢丝绳、料位发信装置以及带微机的显示仪表所组成。起动后,微机发...
湿度传感器原理与应用
湿度传感器原理与应用
水位传感器原理与应用
水位传感器原理与应用
城市建设应与地方特色文化相融合
建筑专家王贵祥来随讲学
3月10日,清华大学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建筑学家梁思成的弟子王贵祥教授来到随州,为我市建设者传经送宝。并在市委书记刘晓鸣等陪同下,实地考察了随州文化公园建设。
王贵祥教授先后师从莫宗江与吴焕加两位教授攻读中国古代建筑史及从事中西建筑文化的比较研究,并在爱丁堡大学建筑系得到C.B.威尔逊教授指导,学术思想贯穿中西方建筑历史与理论。报告会上,他以《西方建筑概论与建筑的文化姿态》为题,用生动的图片,展示了西方建筑发展与文化发展的紧密关系。他说,建筑是一种文化的载体。一个城市的建筑需要文化元素,需要与地方特色文化相融合,这样才会让人们记得住,形成城市的特色。
据悉,王贵祥教授与随州颇有感情。大洪山慈恩寺、游客集散中心,随州文化公园神农坛等城市标志性建筑均出自他之手。他认为,随州有很深厚的历史文化,在城市建设中,可以提炼本地的文化元素,将其与现代建筑相契合,展示随州固有文化,形成随州的自身特色,让建筑能被人们记住,从而记住这座城市。他表示,一个好的城市是可以把历史进行传承和表达,而建筑就是一个很好的载体。随州可运用隋唐、青铜等文化元素,将其用于城市建筑之中,以成就随州的城市特点。
看到随州文化公园建设得恢弘大气,布局合理,功能分明,王贵祥赞不绝口。他说,随州文化公园设计布局恰当,文化韵味浓厚,加上现代建筑的气息,让其特点、特色鲜明。一路走一路看,王贵祥对随州大手笔建设惠民工程给予了赞赏。(冯家园、张海涛)
来源:随州日报
智能化集成温度传感器原理与应用,ISBN:9787111103363,作者:沙占友主编
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教授级高工、钢结构所所长 王喆
据王喆介绍,钢结构住宅2.0是标准院首先提出来的。相对于钢结构2.0时代来讲,钢结构1.0时代涵盖了现如今钢结构住宅技术,钢结构1.0时代主要推动作用是来自于钢结构的加工厂,他们预见了钢结构产业未来的发展,并推动产业向前走,但是单单从结构方面推进钢结构住宅,也会带来隔声性能差、防雨性能差、卫生间防水性差等问题,影响住户居住品质。
钢结构2.0时代以建筑和内装为本质
钢结构住宅的落脚点应该是在住宅上,钢结构2.0时代是以建筑和内装为本质,在钢结构1.0时代的基础上总结提升的。钢结构2.0时代应该定义为以建筑功能为核心,以钢结构布置为基础,以工业化围护和内装部品为支撑的一种住宅体系。钢结构2.0时代由三大系统组成,第一个是钢结构本身,钢结构住宅的结构系统是比较成熟的,问题也是最少的;第二个是外围护系统,外墙系统是钢结构目前存在的问题比较多的,钢结构的外围护种类比较多,不同的外围护有不同的特点。第三个是建筑和内装设计,随着钢结构的发展,未来老百姓意识的提高,这个问题将会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谈到BIM技术对于钢结构住宅的影响,王喆表示,钢结构建筑是需要标准化来进行设计,现在谈的标准化设计与十年前的本质区别是BIM技术的参与。如果没有BIM技术介入,钢结构标准只是停留在单一户型风格上,而以这个标准设计出来的住宅是没有市场的。BIM技术的出现弥补了户型单一的缺憾,为钢结构构件、部品部件预制加工及装配提供支撑,减少现场裁板及材料浪费。
BIM技术改变钢结构住宅产业化格局
中国建筑之所以奇特是希望造型有变化,而国外的钢结构住宅的柱网是非常标准的,造型却也是很丰富的,原因就是国外有大量的部品部件。想实现国外这种既基于标准化的设计,同时又可以提供给客户丰富多彩的选择,必须要有BIM部品库的支持才可以很好的实现,所以BIM在钢结构住宅中也是很重要的。
标准院今年承担着住建部钢结构建筑课题,在对钢结构标准体系梳理的过程中发现,目前钢结构的标准要么颁布时间比较早,要么使用范围有一定的限定,很难满足要求。王喆谈到,“十三五”标准院对于钢结构住宅方面战略规划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是致力于钢结构住宅产业化技术发展的推动;另一方面,是推广前沿技术,例如钢结构抗震技术、优质钢材的运用等。另外就是结合钢结构住宅合规编制提出建议,供行业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