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请输入搜索
超前感知综采工作面顶板来压及发生局部冒顶、压架等事故的风险,自主评价初撑力、工作阻力等支护参数的适应性,是提高综采工作面安全性、生产效率以及智能化开采水平的重要基础。当前国内外在通过挖掘电液控制液压支架海量监测数据以反映支架与顶板状态方面的研究仍然不足。项目围绕综采工作面支架与顶板状态智能感知的核心科学问题,基于两柱式电液控制液压支架采集的海量阻力监测数据,结合大数据挖掘及工作循环分析技术,提取包括支架工作循环各承载阶段增阻速率、安全阀开启及活柱下缩特征等在内的多因次工作循环特征参数;进而研究在时间、地质、支架自身特性等多种因素影响下的单台支架承载特征及支架群组载荷转移分布规律;在深入解读支架阻力及活柱下缩时序曲线所蕴含的支架与围岩相互作用关系的基础上,建立基于人工神经网络及决策树理论的支架与顶板状态智能感知模型,实现对支架与顶板状态的智能感知。 2100433B
批准号 |
51604267 |
项目名称 |
采场支架与顶板状态智能感知研究 |
项目类别 |
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
申请代码 |
E0404 |
项目负责人 |
程敬义 |
负责人职称 |
副教授 |
依托单位 |
中国矿业大学 |
研究期限 |
2017-01-01 至 2019-12-31 |
支持经费 |
20(万元) |
室内智能灯设计 1、智能感应灯可以识别当前室内状态,自动判别工作状态(储能/照明); 2、智能感
感应灯可以识别当前室内状态,自动判别工 知道的更多 办
直接套一个设备的安装换算主材就行了
感知境界造价师是指具备专业技能和经验,能根据项目的需求,进行造价预算、成本控制、经济分析等工作,以确保项目的经济效益和实施效率的专业人员。
内河环境状态感知浮标系统设计
传统浮标不满足现代化使用需求,助航导航与标示航道的功能已被或将被电子航道图设备代替,传统浮标需要新型的改进以实现其必要的功能,无线通信与卫星定位技术为浮标的改进提供了可能,使其向智能化发展。内河装备智能浮标系统,利用卫星、浮标电子设备、岸站管理设施建立具有定位导航、遥控遥测、环境数据采集功能,并在多点设置智能浮标,形成一体化网络模式。
基于多层感知器住宅工程造价预测研究
住宅工程的投资费用影响着工程决策、投资经济效益等多方面,设计方案的选择影响着工程全生命期造价。本文针对山东省潍坊市4个县市区的24个工程案例,采用MLP神经网络进行模型构建,确定了16个影响造价的主要因素作为网络输入变量,并对输入参数进行归一化处理,其中20组作为训练样本,4组作为检验样本,对建筑工程项目造价进行准确的预测。经检验,基于MLP模型进行住宅工程造价估算,其预测精度符合工程投资估算标准要求。
(一)采场设计是指矿井采场施工单体设计,所有采场都必须有设计。设计必须在矿山设计的采矿方法、中段(块段)整体设计以及经过审核(批)的生产探矿资料的基础上进行, 采矿方法如有变更需报告原设计批准单位同意。
(二)采场设计主要内容
1. 简述矿体(矿块、矿脉群)的地质概况和相邻采场 (采空区)的情况;
2. 布置采准工程和确定采场构成要素;
3. 采准工程要满足采场通风、运输、充填、行人、淋浸等生产环节以及安全防护有关规程的要求,应尽量利用原有井巷工程;
4. 确定回采工艺,较大的采场要有爆破设计;
5. 确定采场设备配置、劳动组织、作业循环图表(包括地测工作);
6. 技术组织措施、安全防护措施、降低损失贫化措施;
7. 确定技术经济指标。包括采矿强度、直接工效、台班工效、损失率、贫化率、浸出率、主要材料消耗和能源消耗;确定主要工程量,包括采准工程、切割工程及砼工程量等;
8. 确定相邻矿房、矿柱及相邻矿体回采和采空场处理方案;
9. 设计文件包括图纸、表格、文字说明。采场设计图纸应有纵剖面、横剖面、水平投影图(包括施工大样图) 、表格应包括设备一览表。矿石储量小于 1000 吨的采场,上述内容可适当简化,但必须满足正常的安全回采和技术管理要求 。
第一条:加强采场管理重点要抓好采场地质工作、采场设计、采场计划、回采作业、采场验收五个主要环节的管理。
第二条:采场地质与测量工作
(一)采场地质与测量工作必须满足采场设计、回采作业与安全、储量管理以及损失贫化管理的要求。
(二)生产探矿必须提供满足采场设计所必须的地质资料。一般应包括采场地质图件、储量、水文地质、工程地质资料、以及标出相邻采场、采空区等已施工井巷工程;文字说明应包括: 矿体(矿块、 矿脉群) 产状、品位、赋存规律、含矿系数、矿岩性质、构造、断层、破碎带特征、矿化与围岩地质特征等。
(三)提供的采场地质储量级别一般应达到 111b(B 级)及其以上,复杂矿体可以用 121b(C 级)。
(四)应严格按有关规程作业,及时进行编录,取样、采场测量, 采场矿量、 分层矿量的测算以及与出矿统计核验,及时编制采场分层(进路)编录图,指导采场探矿找边和下一分层 回采(溶浸)作业。
(五)执行地矿事业部管理有关矿石贫化、损失率和储量管理规定,做好采场贫化、损失率、储量变化的统计与计算以及储量注销工作,分析总结,建议提出采场降低贫化、损失率以及提高出矿品位的措施。
(六)生产探矿所提供的采场地质资料,必须经过企业生产技术部门的审核。对生产探矿结果与原地质勘探、补充勘探及基建探矿结果(如产状、储量、矿岩稳固性等)出现明显差异的情况下,由企业组织审核批准,对影响矿井整体生产的,报地矿事业部备案。
(七)采场生产探矿资料必须在编制年度采掘技术计划前提交 。
在构建防范极端天气、抵御人为外力破坏和防护信息安全的坚强智能电网的战略背景下,实现能连续的在线评估、预防控制和自动隔离及自我恢复的电网自愈控制,是实现坚强智能电网的关键技术。项目组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智能电网的状态感知和脆弱性评估的理论和方法(编号:51137003)”的资助下,开展了深入的研究工作,取得了如下主要成果。 在智能电网故障识别方法方面,以电力系统重要电气设备异常的重要特征为出发点,分别提出了基于电气距离的复杂电网关键节点识别方法、基于动态潮流的电网连锁故障模型及关键线路识别方法和考虑考虑电压等级和运行状态的电网脆弱线路辨识;在智能电网运行状态的自我感知方法研究方面,以WAMS关键技术为基础,提出智能电网态势管理概念、模型、设计、算法以及基于决策树算法的实时安全评估策略,对系统的电压越限、温度越限、电压稳定、暂态稳定进行实时评估,有效提高智能电网状态识别、感知以及可视化的精确度;在建立广域电力系统和综合信息系统的故障感知和健康诊断评价指标体系方面,引入复杂系统理论中同配性的概念,提出了线路同配性指标。以综合信息系统对电力系统安全稳定的影响为对象,提出针对不同脆弱源定义不同的脆弱性指标,建立和完善了智能电网脆弱性评估指标体系及框架。在考虑大电网脆弱性的电网规划方面,提出一种考虑大停电风险的多阶段电网扩展规划方法。定义了一种幂律尾风险指标,评估停电规模尾分布的变化趋势,衡量规划方案的大停电风险。 项目从整体上充分完善了智能电网状态感知和脆弱性评估体系,并在多个方面取得重要突破。项目组在IEEE Transaction等国际期刊和本领域重要的国际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43篇,其中SCI收录16篇、EI收录24篇,获发明专利5项。并积极参与相关领域主流国际、会议、邀请国外专家访问的形式,与国外同行进行了深入的学术交流。项目按计划完成了预定的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