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请输入搜索
长春工程学院建筑与设计学院现设有建筑学、城乡规划、服装与服饰设计、产品设计、环境设计、公共艺术等专业。学院各专业具有良好的教学设施及办学条件。设有建筑学、环境设计、公共艺术、服装设计、产品设计、城市规划、6个教研室;有计算机辅助设计室、模型制作室、雕塑设计室、服装工艺教学基地、建筑物理实验室、美术画室、资料室、期刊室等实验实习设施;同时,建立了一批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校内外实习环境。
学院现有全日制学生985人,教职工67人,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19人。学院拥有一支既有理论研究又有工程实践能力的年轻教师队伍,全体教师在教学研究的同时积极参加科学研究,不断钻研业务,努力提高学术水平。在校内外公开发表学术论文400余篇,公开出版专业教材和书籍50余部,多项教科研成果获得学校和省级奖励。在完成课堂教学任务的同时,注重参加工程实践,多位教师在国际、国家、省级获得设计竞赛奖项。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我院学生在全国各类专业大赛中也多次获奖。
近年来,学院不断加强对外交流,与德国奥尔登堡科技应用大学、台湾朝阳科技大学等学校建立合作关系,并先后选派了多名优秀学生赴德国、英国、台湾交流学习。
目前,学院毕业生近5000人,他们奋战在全国各地的建筑设计、产品设计、服装及艺术设计等重要工作岗位上,担负着不同的工作任务。毕业生普遍具有上手快、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特点,深受用人单位好评。
供用电技术 宝玉石鉴定与加工技术 水电站动力设备与管理 水文与水资源 这几个是三年制的 图形图像制作 软件技术 计算机网络技术 电子商务 这几个是2年制的 06年分3年制的在460以上 2年制的396...
长春工程学院的工程造价好工程造价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工程造价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受到工程造价方面的基本训练;具备从事建设工程招标投标,编写各类工程估价(概预算)经济文件,进行建设项目投资分析、造价确定与控制...
这两个比的话、工程学院比较一般..但地理位置好,离桂林路那片近
长春工程学院建筑与设计学院教师作品选
长春工程学院建筑与设计学院教师作品选
都灵理工大学建筑与设计学院
自1859年以来,瓦伦蒂诺城堡就是都灵理工大学的所在地.该选址对建筑教育的发生极尽适宜.近年来,由于建筑教育的方式悄然改变,都灵理工大学启动了关于功能发展的总体规划,颇具雄心——现在是时候创造适当的空间让教师和学生得以体验最先进的技术、项目过程和使用创新的设计工具了.
土木工程学院创建于1951年,前身系长春土木建筑高级职业学校建筑工程系;1984年学校更名为长春建筑高等专科学校;2000年三校合并成立长春工程学院,建筑工程系更名为土木系,2005年更名为土木工程学院,学院有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专业硕士授权点;开办有土木工程、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城市地下空间工程和智能建造四个本科专业。
土木工程专业1985年招收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专科生,1999年开始独立招收土木工程专业本科生,2003年获工学学士授予权;2012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已有21年的本科教学经历。目前土木工程专业开设建筑工程、道桥工程、地下工程三个专业方向。土木工程专业已经累计为全国输送专业人才2万余人,毕业生受到建筑工程、交通土建工程、地下工程及相关专业领域企事业单位的广泛欢迎和认可,他们目前分布在全国各地,常年奋斗在工程技术第一线,能设计,精施工,会管理,基础较扎实,思想稳定,安心基层,多数成为单位的技术骨干和中坚,他们身上体现出笃行务实、自强不息的共同特点,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
土木工程专业于2013年首次通过全国高等学校土木工程专业教育评估委员会的评估,并于2018年通过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高等教育土木工程专业评估委员会的评估(认证)。在办学过程中贯穿OBE理念,教学过程、教学管理更加规范,教学资源得到改善,师资队伍整体水平进一步提高,专业定位准确,培养目标明确,人才培养质量符合国家和吉林省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近年来,土木工程专业先后获批为教育部“CDIO”改革试点专业、吉林省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吉林省高等学校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吉林省特色专业、吉林省品牌专业、吉林省特色高水平专业A类、吉林省一流专业等。
土木工程专业防震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学科获评为吉林省优势特色重点学科,土木工程学科获评为吉林省特色高水平学科“优势特色学科A类”。
土木工程实践教学中心获批为吉林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吉林省土木工程抗震减灾重点实验室,“长春工程学院-中国第十五冶金建设有限公司工程实践教育中心”获批为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
土木工程学院建有吉林省防灾减灾工程研究中心、吉林省寒区住宅建设技术工程研究中心、吉林省建筑一体化集成技术科技协同创新中心——装配式建筑科技创新中心等。
土木工程专业现有教师56人,其中教授11人、副教授26人;博士16人,硕士37人,高级职称教师所占比例为66.1%,硕士以上学位教师所占比例为94.6%;专任专业教师中有获国务院特殊津贴1人、省教学名师2人、省拔尖创新人才2人、省有突出贡献专业技术人才2人、宝钢优秀教师3人、省高校学科领军教授1人、省级学科带头人1人、校级学科带头人2人和硕士研究生导师19人,形成了发展趋势良好的学术梯队。土木工程专业教师队伍中有49人次获得国家注册工程师执业资格,有主讲教师资格又有工程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39人;教师学缘结构合理,毕业于同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吉林大学、重庆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东北林业大学等全国20余所高等院校;其中15名教师毕业后在建筑与交通企业工作,后调入我院,具有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教师具有的学术水平及实践经验能够满足教学和学科专业发展需要。
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于2011年开始招收本科生,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专业于2012年开始招收本科生,智能建造专业于2020年开始招收本科生。
土木工程学院下设土木工程实验教学中心和力学实验教学中心,包括结构实验室、建筑材料实验室、道桥实验室、地下工程实验室、土木工程施工工艺实践教学基地和材料力学实验室;学院还设有土木工程模型室、土木工程材料样品室和土木工程技术资料样本室等。学校图书馆和土木工程学院的技术资料样本室拥有丰富的图书资料、规范、图集以及多种数据库,可供学生查阅。
土木工程学院与中国建筑第一工程局第三建筑公司、中国建筑第八工程局有限公司华北分公司、中国十五冶金建设有限公司、中国建筑土木建设有限公司、中铁建大桥局集团第六工程有限公司、中铁十四局集团隧道工程有限公司、吉林建工集团有限公司、长春建设股份有限公司、长春建工新吉润建设有限公司、长春新星宇建筑安装有限责任公司等27家资质高、规模大、技术力量强的大型施工企业签署了“产学研合作暨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协议书,建设了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为学生在企业学习提供了保障条件。
近5年,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92项;获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2项;发表SCI、EI、中文核心收录论文36篇;获专利授权26项。近5年承担教改教研项目65项,其中国家级3项,省级28项。近2届获得省级教学成果奖8项,其中一等奖2项;建有省级精品课2门,省级优秀课8门。
土木工程专业在近70年的办学历程中,秉承“笃行务实”传统,立足学校实际,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不断凝练办学经验,努力构建校企合作培养机制,为建设行业和地方培养输送土木工程一线应用人才。
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以下简称为“学院”)成立于2005年,源于1953年经中央人民政府燃料工业部批准创建的长春水利发电工程学校的电力类专业。此后,在65年的办学历程中,先后更名为“电力系”、“电气工程系”;2005年,学校将电气工程系和信息工程系合并,组建了“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并延续至今。
学院内设电气工程系、自动化系、电子信息工程系、电工电子基础教学部、电气与信息工程实验教学中心、电工电子基础实验教学中心和大学生创新实践中心等机构;设有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智能电网信息工程4个本科专业和发电厂及电力系统专科专业,全日制在校学生1700余人;现有教职工70人,其中教授12人,副教授24人,高级实验师9人;吉林省高级专家1人,吉林省拔尖创新人才1人。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团队、自动化专业教学团队是吉林省优秀教学团队;《电工学》和《电力电子技术》课程教学团队是学校优秀教学团队。
学院建有校内实验室和实习基地35个,建筑面积6100余平方米,仪器设备总值5200余万元,其中电工电子实验教学中心是吉林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与15家国有大型企事业单位建立了长期、稳定的产学研合作关系,其中国电双辽发电有限公司产学研合作基地被评为吉林省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
学院有省级重点一级学科1个、省级重点二级学科1个、校级重点一级学科1个,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1个、省级工程研究中心3个。学院依托科研平台充分发挥重点学科的优势与特色,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活动,尤其在吉林省经济建设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过程中做出了重要贡献。近五年来,承担国家级、省部级等各级政府科技项目112项,累计获得研究经费1200余万元;完成科技成果转化、为企业科技攻关和科技服务等项目53项,累计获得成果转化及研究开发经费600余万元;在项目研究与开发过程中,形成了一大批有价值的科技成果,发表论文240余篇、出版专著2部、获得国家授权发明专利2件、实用新型专利19件,获得科技奖励12项,其中省级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三等奖3项。
学院以培养电气信息领域高级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持续开展教育教学研究和改革实践,不断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曾主持获得近三届吉林省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建成省级精品课3门,省级优秀课8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是国家级特色专业、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专业、吉林省特色专业、吉林省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验区;自动化专业、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是吉林省校企合作综合改革项目实施专业。
学院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因材施教、发展个性、开发潜能”的教育理念,积极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活动。近5年来,学院学生在吉林省互联网 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国际机器人奥林匹克竞赛、中国机器人及人工智能大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电工数学建模竞赛、全国计算机仿真大赛等国家和省级学科竞赛中,有404人次学生获得三等奖以上奖励134项,其中国家级一等奖15项、二等奖20项、三等奖24项;省级一等奖11项、二等奖22项、三等奖42项。获得国家级和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69项。
学院积极开展对外交流,与丹麦奥尔堡大学(AalborgUniversity)、美国德州A&M 大学(TexasA&M University)以及国内具有相关专业的大学、科研院所建立了长期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关系。同时,与美国新墨西哥州立大学(New Mexico State University)合作举办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本科教育,加盟欧盟Erasmus计划INSPIRE项目,同欧盟8所大学联合培养电气工程硕士研究生。
学院党建工作深入扎实,通过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活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等,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显著提高,成为学院教育教学事业发展的坚强政治保障。2016年4月,学院党委被校党委推荐上报为吉林省先进基层党委。
学院十分重视大学文化建设,大力倡导师德师风建设,积极开展“三育人”活动,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理念深入人心,形成了民主、和谐、创新、进取的工作氛围。2012年和2015年,学院先后两次被评为长春市“高校文明杯”竞赛活动先进单位。学院文化体育活动丰富多彩,师生参与意识强,参与面广,师生在学校各类文化体育活动竞赛和评比中屡获佳绩,连续在校运动会上获得团体成绩前两名和精神文明奖。学院的工会、妇委会、团委、学生会尽职尽责,广泛开展活动。工会是校工会工作先进集体,团委是学校红旗团委,学生会是学校先进单位。学院有社团11个,群团组织活跃,积极健康,为大学生成长、成才提供了丰富的平台和广泛的机会,大学生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团队,多次受到省、市和学校的表彰和奖励。
“十三五”期间,学院将继续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大力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加速推进转型发展和“新工科”建设,不断探索校企协同育人的新模式,持续提升学科专业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力争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原长春建筑高等专科学校、长春工业高等专科学校、长春水利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合并组建的一所以工为主,工、管、文、理等学科协调发展的多科性普通本科大学,隶属于吉林省人民政府。
长春工程学院水环学院全称为:长春工程学院水利与环境工程学院。它位于长春工程学院西校区。它和土木学院公用第5教学楼,是长春工程学院的最大的学院之一。水环学院在西区有水利馆一座。水环学院的是一个工科学院,是很专一的以水利工程为主的工科学科。
长春工程学院水环学院有三个系:市政环境工程系,水利水电工程系,水土资源系。专业有环境科学,环境工程,安全工程,给排水科学与工程,水文与水资源工程,水利,水电,农水等等。
水利与环境工程学院是学校规模较大、整体实力较强、发展势头很好的学院之一。现设有水利工程领域专业硕士学位点一个,水利水电工程、给水排水工程、环境工程、环境科学、安全工程、农业水利工程、水文与水资源工程和安全工程8个本科专业和水利水电建筑工程1个专科专业。水利水电工程学科为吉林省“十二五”优势、特色重点学科,水利水电工程专业为吉林省“十二五”特色专业,学院现有全日制学生1800余人。
学院设有水利水电工程、农业水利工程、给水排水工程、环境工程、环境科学、安全工程、水文与水资源工程7个专业教研室,设有水利工程综合实验室(含水利馆、大坝材料研究室、水工结构研究室、流体力学基础实验室)、市政与环境工程综合实验室(含微生物、水质分析等10个专项研究室)。实验仪器设备总值800余万元。
学院现有教职工74人,其中教授7人,副教授25人;硕士学位以上的教师54人(博士和在读博士24人)。教育部新世纪人才1人,吉林省优秀教师1人,吉林省岗位创新能手1人,吉林省高校科研春苗人才2人。
学院积极进行教学改革,其中水利水电工程专业为教育部“人才培养计划”改革试点专业。教师教学理念新,教学经验丰富,精心培养了一大批理论水平扎实,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备受用人单位欢迎的毕业生。近年来,学院各本科专业毕业生平均一次就业率在95%以上,毕业生平均考研率在13%以上,有的班级高达25.7%,大多数考入了武汉大学、大连理工大学、河海大学、天津大学等国家重点大学。
学院拥有吉林省水工程安全与灾害防治工程实验室、吉林省城市污水处理重点实验室两个省级开放科研平台。学院积极开展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十一五”期间累计科研经费到款额1000余万元。承担国家重大科技专项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水利部项目1项、建设部项目4项、吉林省项目及省内相关厅局和来自社会各方面的课题125项。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学进步二等奖1项、科技进步三等奖4项,取得国家专利15项。公开发表科学研究论文243篇。同时,在教学研究方面,获得省部级以上优秀教学成果奖2项。学院十分重视交流与合作。和10家国有大型企事业单位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关系,并和国内具有相关专业的著名大学建立了长期密切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关系。
学院在发展学科优势和保持学科特色的基础上,正在开辟新兴学科方向,实现学科交叉、理工渗透,培养面向未来国家建设需要、适应未来科技进步、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