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请输入搜索
北越秋海棠(学名:Begonia balansana Gagnep.)是秋海棠科,秋海棠属的多年生粗壮草本植物,高约50厘米。根状茎块状,叶互生;叶片两侧略不相等,轮廓扁圆形或近圆形,上面褐绿色,下面色淡,掌状条脉,在下面明显突起;花聚伞状,腋生;苞片三角形,花药线形,子房椭圆形,蒴果下垂,轮廓倒卵长圆形种子光滑浅褐色极多数,4月开始结果。
分布于中国云南。生于山谷阴湿水边或密林下阴湿处。有人工引种栽培。该花形,叶色柔媚。盆栽秋海棠常用来点缀客厅、橱窗或装点家庭窗台、阳台、茶几等地方。
(概述图参考:中国自然标本馆)
生长在海拔1300-1800米的混交林中或疏林下湿处或山谷湿处疏林下。
细菌性病害由斑点病菌引起的叶斑病症状:秋海棠非常容易被该种菌所侵染,但是许多生产者对之没有足够的重视,并不认为这是一种病症,因为叶片边缘坏死和叶片斑点是最常见的,几乎所有类型的秋海棠都曾经出现过这种情况。
控制方法:控制该病的最佳方法是在植物开始扦插繁殖之初就尽力避免感染病菌,发现病株后就及时集中销毁;此外要尽量减少采用植株顶部灌溉的方式,这样也会抑制病情的发生和扩散;稍微降料的浓度也可以降低病害的发生。
由漆斑菌引起的秋海棠叶斑病症状:病症一般出现在秋海棠叶片边缘、叶尖和破损叶片的叶脉上。坏死区域呈现黑褐色,然后是水渍状。诊断方法是下部的叶片经常会不规则形状的孢子群,中央呈黑色,但边缘为白色。
控制方法:喷洒杀真菌药剂、减少植株受伤和将肥料尽量降低到一个合理的水平都可以减少该病生。
真菌病害(1)由葡萄孢菌引起的灰霉病症状:秋海棠叶片灰霉病经常发植株的下部,尤其是根茎处与基质接触的地方更容易感染病菌,被水浸润的病斑很快会扩散到整个叶整个植株,受害区域呈现坏死斑点,逐渐由褐色转变为黑色。当夜间温度较低、白天温度较高而且湿高时,病原孢子生长加快,受害的叶片上会长出灰绿色的霉状物。
控制方法:在冬季温度较低的月份控制葡萄孢真菌的扩散成为栽培管理中的重要环节,而降低灰发生和扩散的重要方式是促进叶片加快干燥、降低温室内的空气湿度。
多年生草本。 根状茎圆柱形,常呈结节状,长5-6厘米,直径5-10毫米,有残存褐色的鳞片,顶端有红褐色长柔毛,周围生出多数细长纤维根。
叶全部基生,具长柄;叶片两侧极不相等,轮廓斜卵形,长9-13 (-16)厘米,宽4.9-8.7(-10)厘米,先端渐尖,基部极偏斜,呈心形,窄侧圆形,宽侧下延达2.5-3厘米,宽3-8-5.5厘米,边缘有疏而浅大小不等的锐锯齿,齿尖带短芒,偶近似全缘,上面褐绿色,下面淡绿色,两面均近无毛或下面沿脉有疏毛,掌状6-7条脉,窄侧2条,宽侧3-4条,下面较明显;叶柄长13-33厘米,长短变化极大,近无毛;托叶膜质,卵状披针形至长圆形,长10-13毫米,先有短尖头,全缘,无毛,脱落。
花葶高未见;花2-4朵,花梗长约12厘米,近无毛;苞片膜质,淡白色,长圆形至卵状披针形,长10-15毫米;雄花:花被片4(?),外面2枚近圆形,长约13毫米,宽约11毫米,内面2枚倒卵形,长约8毫米,宽约4毫米;雄蕊多数,花丝长约1毫米;花药椭圆形,长约1毫米,先端微凹;雌花:花被片5,向内面逐渐变小,外面卵形,长约11毫米,宽约8毫米,内面的倒卵形,长约9毫米,宽约5毫米;子房无翅,顶端略大,5-7室,胎座裂片单一;花柱5-7,近离生,柱头2裂,向外膨大极扭曲。果实宽陀螺状或近球状,直径9-13毫米,有5-7棱,无毛,近顶端有小三角形突起;种子极多数,小,长圆形,褐色,有纵条纹,无毛。花期5月开始,果期9月开始。
喜光的肉质草本植物。放在教室里,就会因为缺光而生长不良。要适当的晒太阳,浇水不能太勤,盆底要容易透水,盆土要比较干一点好,
原产巴西。多年生草本,高30厘米。茎直立,分枝。叶片蕺状披针形,叶表面深绿色,沿中脉具明显的淡绿色条带,叶背面具密集的红色柔毛。花粉白色,着生于叶腋。花期秋季。喜温暖、湿润、光线良好的环境。夏季需凉爽...
四季秋海棠在生长期每隔10一15天施1次腐熟发酵过的20%豆饼水,菜籽饼水,鸡、鸽粪水或人粪尿液肥即可。施肥时,要掌握"薄肥多施"的原则。如果肥液过浓或施以未完全发酵的生肥,会造成...
产于云南东南部(西畴、金平、麻栗坡)、广西(那坡、凌云)。越南也有。模式标本采自越南巴维山。
悬垂秋海棠的组织培养(摘编)
悬垂秋海棠的组织培养(摘编)
香花秋海棠(云南植物研究)
异株秋海棠(云南种子植物名录),北越秋海棠(中国植物志)
Begonia balansana Gagn. (1919), in Lecomt. (1921); L. B. Smith et al. (1986)*; Shui et Huang (1999); 中国植物志 (1999); Y. M. Shui et al (2002).
Begonia handelii Irmsch. (1921); Yu (1948); 云南种子植物名录(1984); L. B. Smith et al. (1986)*; 中国植物志 (1999).
多年生草本。无直立茎,具匍匐的根状茎,长4-10厘米,密生叶。叶基生,叶片草质,卵形或卵状长圆形,极偏斜,长10-15厘米,宽6-11厘米,先端短渐尖,基部极偏斜心形,边缘有不规则齿,叶面绿色,疏被短刚毛,背面淡绿色,无毛或沿脉被锈色糙毛,叶脉掌状,向外的基出脉3-4,侧脉2-3,向内的基出脉2,侧脉1-2;叶柄与叶片等长或2倍长。托叶宿存,卵状长圆形,长9-14毫米,宽4-5毫米,锐尖。雌雄异株,聚伞花序多花,总花梗短。雄花序总花梗长4-6厘米,稍被锈色小疏柔毛或无毛;花被片4,蔷薇色或白色,外面2枚宽卵形,长3-5.5厘米,宽1.7-2厘米,内面2枚卵状长圆形,长1.3-3厘米,宽0.5-1厘米,钝,无毛;雄蕊多数,花丝基部几不合生,长2-3.5毫米,花药长圆形,长2.5-3.5毫米,药隔先端稍突出,圆形。雌花:花梗长2.5-3厘米,被疏柔毛;花被片4,蔷薇色或白色,外面2枚卵形,长3-4.5厘米,宽2.2-3.5厘米,内面2枚卵状长圆形,长2-3.8厘米,宽5-8毫米;子房陀螺状,长宽6-9毫米,4-6室,有4-6棱,每室胎座裂片2;花柱4-6,长5-6毫米,柱头2分枝螺旋扭曲,具乳突。果浆果状,球形,有4棱,直径1.5厘米。花期1-3月,果期3-5月。
灰绿色丛生草本,高30-50厘米,具主根。茎具棱,疏散分枝,枝条花葶状,常对叶生。基生叶早枯,通常不明显。下部茎生叶约长15-30厘米,具长柄,叶片上面绿色,下面苍白色,约长7.5-15厘米,宽6-10厘米,二回羽状全裂,一回羽片约3-5对,具短柄,二回羽片常1-2对,近无柄,约长2-2.5厘米,宽1.2-2厘米,卵圆形,基部楔形至平截,约二回三裂至具3-5圆齿状裂片,裂片顶端圆饨,多少具短尖。
总状花序多花而疏离,具明显花序轴。苞片披针形至长圆状披针形,长约4-7毫米。花梗长3-5毫米。花黄色至黄白色,近平展。萼片卵圆形,长约2毫米,边缘具小齿。外花瓣勺状,具龙骨状突起,顶端较狭,微凹至近平截,鸡冠状突起仅限于龙骨状突起之上,不伸达顶端。
上花瓣长1.5-2厘米;距短囊状,约占花瓣全长的1/4;蜜腺体短,约占距长的1/3。下花瓣长约1.3厘米,瓣片与爪的过渡部分较狭。内花瓣长约1.2厘米,爪长于瓣片。雄蕊束披针形,具3条纵脉,上部渐尖成丝状。柱头横向伸出2臂,各枝顶端具3乳突。
蒴果线状长圆形,约长3厘米,宽3毫米,斜伸或多少下垂,具1列种子。种子黑亮,扁圆形,具印痕状凹点,具大而舟状的种阜。
小乔木或灌木;小枝幼时散生褐色星状毛,后无毛。叶近革质,椭圆形,长11-21厘米,宽5.5-10厘米,顶端短渐尖或钝形,基部圆形,上面光亮无毛,下面密被淡黄褐色绒毛;侧脉6-9对,向上弯拱,在边缘连结;叶柄长1-2厘米,被毛;托叶三角形,锥尖状,长5-10毫米。圆锥花序腋生,聚集于小枝顶端,长8-9厘米,被毛;花梗线状,长约1厘米,小苞片三角形,长1-3毫米;花红色,星状;萼长1厘米,萼筒长2毫米,外面被星状短柔毛,内面无毛而有斑点,5裂,裂片披针形,长8毫米,宽2-3毫米,顶端长渐尖且不互相粘合,很快开展如星状;雄花的雌雄蕊柄无毛;雌花的子房圆球形,被毛,花柱反曲,比子房短,被毛,柱头短而5裂,每心皮有胚珠约6个。蓇葖果下垂,红色,纺锤形,长约6厘米,宽1-1.5厘米,基部和顶端均渐狭,外面密被黄褐色短绒毛,每果内有种子3-6个;种子椭圆形,黑褐色或黑色,光亮,长约1厘米 花期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