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请输入搜索
广泛分布于亚洲至南太平洋地区,主要从巴布亚新几内亚进口,量不多。
大乔木,树木通直。本属约10000种,广泛分布于亚洲至南太平洋地区,主要从巴布亚新几内亚进口,量不多。
散孔材。管材肉眼下略见,少,大小中等;主为单管孔,少数径列复管孔(2~3个);具侵填体。轴向薄壁组织肉眼下略明显,弦向带状,带略宽,与木射线构成横向梯状。木射线放大镜下明显,密度中,略窄。
树高达20~30m,胸径达2m;树冠扩展很大,具奇特板根露出地表,宽达3~4m,宛如栅栏.有气生根,细弱悬垂及地面,入土生根,形似支柱;树冠庞大,呈广卵形或伞状;树皮灰褐色,枝叶稠密,浓荫覆地,甚为壮观.叶革质,椭圆形或卵状椭圆形,有时呈倒卵形,长4~10cm,全缘或浅波状,先端钝尖,基部近圆形,单叶互生,叶面深绿色,有光泽,无毛.隐花果腋生,近球形,初时乳白色,熟时黄色或淡红色,花期5~6月,果径约0.8cm.果熟期9~10月.
大乔木,树木通直。本属约10000种,
散孔材。管材肉眼下略见,少,大小中等;主为单管孔,少数径列复管孔(2~3个);具侵填体。轴向薄壁组织肉眼下略明显,弦向带状,带略宽,与木射线构成横向梯状。木射线放大镜下明显,密度中,略窄。
心边材区别不明显。木材黄白或灰白色,具褐色的同心圆状细条纹。边材常蓝变。生长轮不明显。
厚1~2cm,质地疏松,易块状剥离。外皮黄褐或灰褐色;较平滑;圆形皮孔小而密。内皮浅黄褐色;捏之易成石细胞发达,大颗粒状。
具光泽。纹理中至深交错;结构中,略均匀;质轻软;强度甚低。加工容易,刨面易起毛;钉钉容易,不劈裂;油漆性能略差。不耐腐。干燥容易,略翘曲。气干密度0.35g/cm3。
心边材区别不明显。木材黄白或灰白色,具褐色的同心圆状细条纹。边材常蓝变。生长轮不明显。
具光泽。纹理中至深交错;结构中,略均匀;质轻软;强度甚低。加工容易,刨面易起毛;钉钉容易,不劈裂;油漆性能略差。不耐腐。干燥容易,略翘曲。气干密度0.35g/cm3。
适用开绘图板、胶合板芯板、刨装箱盒、浮子、室内装修等。
适用开绘图板、胶合板芯板、刨装箱盒、浮子、室内装修等。
厚1~2cm,质地疏松,易块状剥离。外皮黄褐或灰褐色;较平滑;圆形皮孔小而密。内皮浅黄褐色;捏之易成石细胞发达,大颗粒状。
树皮圆形皮孔小而密。内皮浅黄褐色;捏之易成石棉状。轴向薄壁组织弦向带状,略宽,与木射线构成横向梯状。材质轻软。弦切面具鸡翅花纹。
无花果叶形性状的SCAR分子标记
A RAPD marker specific to leaf shape of fig(Ficus carica)was developed and converted into SCAR marker for germplasm identification.RAPD amplifications with random primers S_ 2082 produced a unique fragment linking to the non-cordate base leaf shape.The unique fragment was extracted,cloned and sequenced.Sequencing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size of the fragment was 1 640 bp.Specific primers were designed based on its sequence and used in SCAR-PCR,and it was showed that the RAPD marker from S_ 2082-1640 was successfully converted into SCAR marker.
巴新楠木容易用手工工具和机械进行加工,钉钉,上木螺丝和胶合性能良好。具及良好的染色和着漆性能,抛光后可获得极佳的表面。巴新楠木干燥缓慢,需要小心,以避免干燥降等,有良好的尺寸稳定性。
差 | 良 | 好 | 优 | |
锯 | √ | |||
刨 | √ | |||
打孔 | √ | |||
车切 | √ | |||
雕刻 | √ | |||
成型 | √ | |||
钉钉 | √ | |||
上木螺丝 | √ | |||
胶着性 | √ | |||
涂饰 | √ |
无花果并非无花。无花果树的花序肉质膨大、下凹成中空的球状体, 其凹陷的内壁上着生许多无梗的单性小花, 植物学上称为“隐头花序”, 从而形成无花果树特有的花托。
剖开无花果, 可以看到形态不一的小花。根据品种的不同, 花托内各种性别的花 (雌花、雄花、无性花) 组合有所不同。
由于无花果特殊的“隐花果”结构, 使得大多数昆虫都无法接近内部的单性花。只有针尖大小的榕小蜂是唯一能给无花果授粉的昆虫, 它可以从无花果顶部的小孔钻入其内部。顶部的小孔就像一个锁眼, 只有头部形状合适的榕小蜂才能顺利地打开这把“锁”。所以, 每个无花果都对应有独特的寄生蜂。
这段关系可以追溯到大约六千万年前。无花果的祖先最初借助风力传粉, 蓦然间, 一只微小的黄蜂——榕小蜂在无意中爬进了无花果中, 开始为其授粉, 从此开启了无花果——榕小蜂协同演化的时代。
不过, 即使是对应的品种上千万年进化出的步调合拍的伙伴, 雌性榕小蜂钻入无花果时也是使出了浑身解数, 甚至不惜折断了翅膀。钻入无花果内部的雌蜂便会在里面产卵, 并顺便为雌花授粉。不久, 榕小蜂的幼虫在无花果中孵化、成熟、交配。在“夫妻”的合作下, 由没有翅膀的雄蜂开辟出离开的道路后便一命呜呼, 紧随其后的雌蜂则纷纷飞出无花果, 同时带走了花粉。
无花果王属小乔木类,维吾尔称"安桔尔",花藏在花托里,不易发现,所以又 称"神秘之果",当地群众称其为"福寿之果"。无花果王历尽沧桑至今近三百年,像这样历史久远而又异常硕大,生机蓬勃的灌木不仅在新疆乃至全国也实属罕见。
无花果王树冠像一丛巨大而别致的绿色蘑菇,占地面积达0.1公顷,周围的新枝根连根,相互撕扭,盘根错节,爬地百生,向四周蔓延,如蛟龙起舞,银蛇出洞。无花果王虽然年代久远,但一年三茬依然枝繁叶茂,果实蕾蕾,年接果2万多个,从6-10月都能吃上新鲜果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