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请输入搜索
CDLK/CDLKF 用于输送机床冷却液、润发液、冷凝水输送、工业清洗设备、和其它适合侵入式泵使用的场合,适用于不同温度,流量和压力范围
CDLK适用于无腐蚀液体,CDLKF适用于轻度腐蚀性液体。
具体用于电火花、车床、磨床、加工中心、冷却装置、工业清洗设备、过滤系统等。
稀薄、干净、不含固体颗粒和纤维的非易爆液体,可输送水及冷却用水溶液和切割润发液。
液体温度:常温型-15℃- 70℃ 热水型 -15℃- 120℃
CDLK/CDLKF为安装标准电机的非自吸式多级离心泵,电机轴通过泵头用联轴器直接与泵轴连接,泵可根据需要配置智能保护器,对泵干转、缺相、过载等进行有效保护。
﹥扬程范围:6-305m
﹥流量范围:0.4-65m3/h
﹥电机功率:0.37kW-45kW
﹥介质温度:-15℃- 120℃
﹥ 最高工作压力 泵吸入口压力 泵扬程≤1.6MPa
最主要是的结构上有本质的区别,老式多级泵是有平衡盘平衡环这些平衡装置的,我们厂之前就是用的这种老式的,后来经常要更换平衡盘平衡环,所以才改成了三昌水泵厂生产的自平衡泵,这种泵就没有平衡装置,不会老是更...
传统结构的节段式多级离心泵由于叶轮存在压差而产生了巨大的轴向力,故在结构设计中增加了平衡盘、平衡鼓装置,通过小间隙泄压实现轴向力平衡。而此结构在使用过程别是介质情况恶劣的环境下的水泵使用寿命、效率不高...
卧式多级泵和立式多级泵都是属于多级泵系列,只是一个是卧式安装,一个是立式安装。卧式多级泵的流量,扬程范围比立式多级泵的要广,适用与更多不同的工况,运行稳定,而立式多级泵的优点则是比较轻便,且不占地方,...
当泵在环境温度大于40℃或海拔大于1000m下运行时,由于空气密度低冷却效果差,电机输出功率P2会有一定降低,泵在上述情况下运行电机功率无需增大。
GDLF型多级立式多级泵
轻型立式多级离心泵 GDLF型概述 : GDLF轻型立式多级离心泵系参照国外先进产品设计制造的。叶轮、 导叶和导流壳采用不锈钢板材冲压、拉伸、焊接成型,采用硬质合金 机械密封及导轴承。具有体积小、重量轻、效率高、节能、振动噪音 小、运转平稳、使用寿命长、立式安装、占地面积小、重量轻和外形 美观等显著特点,是理想的更新换代产品。 GDL型立式多级管道离心 泵适用于高压运行系统中输送清水或物理化学性质的液体, 如高层建 筑给水、锅炉给水、消防系统等输送或管道增压之用。 GDLF型不锈 钢立式多级离心泵采用整体不锈钢 (ZG1Cr18Ni9Ti) 材质制造,适用于 化工、食品、酿造、制药、纺织等行业。 根据用户的要求可定制不锈 钢 306或 316L材质。 GDLF型多级立式多级泵产品用途 : GDLF型立式多级泵特别适用于锅炉给水,也可广泛应用于压力容器 供水、热水循环、高层建筑给水、农田灌溉
CDLK系列浸入式多级泵由上海兰丰泵业专业提供。
侵入体的整体形态由于在形成后受构造运动和剥蚀的影响,多已不能完整保存,只能根据它在地表的出露情况来判断和恢复。根据侵入体与围岩的接触关系,首先把侵入体的产状划分为整合侵入和不整合侵入两类。整合侵入产状指侵入体与围岩的接触面平行于围岩的层理或片理,是岩浆沿层理或片理贯入而形成。根据侵入体的形态,整合侵入产状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①岩盆,是侵入地层间、形似盆状的岩浆岩体,由于重力的作用,中央微向下凹陷,下部有岩浆通道,构成岩盆的岩石主要为基性岩,岩盆规模一般较大,大的面积可达几万平方公里,世界最大的岩盆是美国明尼苏达州的德鲁斯岩盆,出露面积达40000平方公里。中国四川攀枝花的辉长岩体,也认为是一岩盆。
②岩盖,是上凸下平穹窿状的整合侵入体,中央较厚,边部较薄,平面上近似圆形,岩盖规模一般不大,直径多为3~6公里,厚度不超过1公里,多见于中酸性岩中,在基性-超基性岩中,又常用“岩盘”一词。
③岩床,也称岩席,以厚度较小而面积较大为特征,一般是一种厚薄比较均匀而近似水平产状的整合板状侵入体,与围岩的接触面比较平坦,中间较厚,边部稍薄,其厚度相差较大,大的岩床的厚度可达几千米,而小的厚度只有几十厘米,岩床在基性-超基性岩中常见。
④岩鞍,又称岩脊,产在向斜槽部或背斜顶部的整合侵入体,常与强烈的褶皱作用同时形成,其剖面的形状似马鞍状或半月形,常成组出现,规模一般不大。
不整合侵入产状是指那些切过围岩层理或片理的侵入体,是岩浆沿斜交层理或片理的裂隙侵入而成。有些则是岩浆熔融交代作用形成的。不整合侵入体根据其形态特征可进一步分出:
①岩墙,一般为形态比较规则而又近似直立的岩浆侵入体,如果形态不很规则,又常称为岩脉。岩墙的长宽比一般相差很大,长度一般为宽度的几十倍以至几百倍,世界有名的津巴布韦大岩墙(脉),长达 500多公里。岩墙除单独出现外,也有成群产出的,形成岩墙群。岩墙如果沿一个或几个中心呈放射状产出,称为放射状岩墙。在平面上如果成环形、弧形或近似同心圆状产出的岩墙,称为环状岩墙(产状向外倾斜)或锥状岩墙(产状向内倾斜)。锥状岩墙又称锥状岩席。环状岩墙和锥状岩墙在平面上多数为断续的弧状连成的同心圆,很少能成为一个连续完整的圆圈产出。有些地区岩浆可多次活动,形成多期的环状或锥状岩墙和小侵入体,称为环状杂岩或称中心杂岩。
②岩镰,一种多为中酸性侵入岩形成的不整合侵入体,其形状特点是侵入体常常超覆在围岩之上,剖面上岩体形似镰刀状。多产在褶皱带中,典型的岩镰在德国巴伐利亚地区见到。
③岩株,常见的不整合侵入体,平面上近似圆形、椭圆或不规则的等轴状,与围岩接触面较陡,出露面积小于100平方公里,有些岩株深部与岩基连成一体,成为岩基的一部分。岩株周围伸出的枝状侵入体,称为岩枝,如形态不规则,称为岩瘤。
④岩基,是规模巨大的侵入体,主要由花岗岩类构成,面积大于100平方公里,最大可达数万平方公里。平面上岩基常为椭圆形,长轴方向可达数十公里以至上千公里,宽向可达100公里以上。岩基主要分布于褶皱区的核部隆起带中,延伸方向常与褶皱轴向一致。岩基的形成与构造作用关系密切,其成因仍有争论,主要涉及物质来源、岩基占据的空间及岩浆活动性等问题,可概括为两种完全相反的观点,一种认为岩基是岩浆侵入冷却的产物,另一种则认为岩基是原地的岩石遭受了强烈的交代及深熔作用而转化成火成岩的。在中国两种成因均有,一般认为前震旦纪的花岗岩类岩基以交代成因为主,而燕山期及更新时期的,则以岩浆成因较多。 2100433B
指侵入不同深度、不同构造部位的侵入岩的不同外貌特征,主要是结构构造的特征。侵入岩岩相一般分为:浅成相(形成深度为0.5~3公里);中深成相(3~10公里);深成相(>10公里)。①浅成相。是岩浆侵入到离地表较浅处冷却形成的火成岩体,形成时岩浆温度下降快,结晶较细,常有细粒、隐晶质结构及斑状结构等特点。岩体多为小型侵入体,如岩墙、岩床、岩盖和小型岩株等。②深成相。是岩浆侵入在较深部位冷却形成的岩体,其温度下降慢,故晶体一般较粗大,形成粗粒至巨粒结构,局部可出现伟晶结构,并常以巨大的岩基出现,岩体主要为花岗岩类,岩体与围岩界线往往不清楚。③中深成相。其形成的深度介于浅成相与深成相之间,常形成中粒、中粗粒以及似斑状结构,岩体产状多为岩株和规模较小的岩基,也可有部分岩盆、岩盖和岩墙等。浅成相侵入体常与一些潜(次)火山岩体特征相似,它们的区别主要取决于浅成相岩体与喷出岩是否有成因联系,与喷出岩无成因联系的,为一般浅成相侵入体。
另外在同一侵入体中,特别在中深成岩体和深成岩体中,各部位的冷却条件和同化混染程度不完全相同,所以在岩体不同部位的岩石的特征(结构上和成分上)也有差异,对同一岩体由边部到中心可以分出:①边缘相,分布在岩体的边部,岩石多为细粒或细粒斑状结构,常有清楚的原生定向构造和较多的围岩捕掳体。边缘相的岩石成分与中心相的成分有时相似,有时则不完全相同。原生节理在边缘相中表现最清楚,尤其是平行于接触面发育的节理。②中心相,又称内部相。分布在岩体的中心部位,矿物一般较粗,等粒粗粒及似斑状结构。在中心相内,捕掳体少而小或没有,原生流动构造不清楚,岩性比较均匀。③过渡相,分布在边缘相和中心相之间,故也称中间相。过渡相一般比边缘相出露宽,岩石特征介于边缘相和中心相之间,岩石结构多为中细粒或中粗粒结构和似斑状结构。 2100433B